記者日前獲悉,由市建委設立課題,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市城建科研院、市政工程研究所經過一年多時間聯合研究的《成都市城市橋面主動排水系統》成果近日在金豐高架橋(原成彭高架橋)進行排水試驗,這是一種通過虹吸原理形成抽吸式排水。觀看了全程試驗的市建委總工程師王鋒君表示,作為一項新技術,目前試驗階段來看效果很好,下一步小規模應用并不斷完善,如果使用效果好,將在建設系統逐步推廣。
現狀:雨再大也只能“順流而下”
記者從市城管局道橋處了解到,包括成都在內的許多城市都存在高架橋排水難題,眼下最普遍使用的高架橋排水為傳統的重力排水,即在沿橋面兩側設排水孔,然后由管道排到地面。
據了解,傳統排水系統的排水過程主要依靠水流的自重和管道的坡度,從降雨開始至管內達到最大排水流量,水流都是依靠重力實現在排水管內的流動。
記者走訪我市幾座高架橋發現,由于管道是沿立交橋橋墩鋪設,并不是一根直線管道,在曲折節點很容易被雜物堵塞。市城管局道橋處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近年包括金豐高架橋在內的高架橋都出現過排水管堵塞后,下暴雨時橋面無法排水。
去年,市建委設立了高架橋排水系統研究課題,由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市城建科研院、市政工程研究所聯合研究,經過一年多時間,前不久在金豐高架橋進行了試驗。
創新:不用抽水泵排水也很快
據了解,該排水系統采用虹吸原理,利用積水量多少產生的負壓來實現對橋面積水的抽吸能力調節,積水越多,抽吸能力越大,排水越快,從而迅速排出橋面積水。“就類似我們用吸管抽魚缸里的水,高差產生壓力,通過制造真空狀態最終形成吸引力。”交大土木工程公司總工程師、項目負責人謝尚英解釋工作原理。
謝尚英介紹說,與傳統排水方式不同,本次試驗排水系統主要采用虹吸原理,在降雨初期,排水管內靠重力流實現傳統排水;在強降雨條件下,通過在水篦子下的結構改造和設置的設備,讓排水管內形成滿流,制造出真空狀態,結合高架橋高度差產生壓力,形成虹吸作用。虹吸作用加大了管道對橋面雨水的抽吸能力,提高了排水系統的排水效率,能夠在強降雨條件下及時地將橋面雨水排出,形成主動排水的效果。“要達到主動排水效果一般需要借助泵機,這套系統則不用,大大節省投資。”
試點:金豐高架橋試驗成功
在一段試驗視頻中,金豐高架橋一處排水孔上,技術人員用一排磚圍成一個半圓形,然后在橋下通過兩臺抽水泵向橋上放水,造成橋上積水的情況??梢钥闯觯谒亢艽蟮那闆r下,排水孔仍可以比較順暢地排水。而在橋下,一根透明的PVC管道連接到地面,技術人員在出口處設置了流量計速器。“我們分別在橋面排水口、排水管中部和出水口設置了流量計速器,分別計算水流通過這套排水系統的流速。”謝尚英說,這套排水系統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還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王鋒君表示,作為一項新技術,目前試驗階段來看效果很好,但仍需要實際應用觀察效果,下一步計劃小規模實踐,如果使用效果好,將在建設系統逐步推廣。市規劃局道橋處負責人表示,金豐高架橋做試驗已經是新技術的應用,未來進一步在北新、金豐高架橋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