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自家廚房的污水、洗衣服的臟水順著下水道嘩啦啦地流走,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疑問,這些污水被送到污水處理廠后,通過什么樣的技術和環節處理,才能恢復正常,重獲利用價值?12月7日,我們來到了鹽城城東污水處理廠,采訪這里的技術人員,為讀者揭開其中的奧妙。
我們了解到,生活污水氣味惡臭,里面包含著大量的有機雜質,泥沙、細菌、寄生蟲等物質,如果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周圍的環境中,會造成很大的污染,危害人們的健康。然而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達標的清水可以排放到河道中,剩下的污泥還能作為一種營養豐富的肥料使用。
歷經這幾步 黑臭污水變清澈
第一步:污水向集水井“報到”,較大漂浮物“出列”
城東污水處理廠生產科副科長徐毅是我們此行的向導。“要處理這些污水,首先必須先把它們給收集起來。”徐毅帶我們來到兩口井邊,里面全是黑乎乎的臟水,上面還漂著一些垃圾。
“這是集水井。污水的收集是通過地下管網來完成的,這個管網就好比一顆大樹,每家的污水會排到小區的污水收集管道,小區的收集管道就是這些樹的樹枝,而處理廠的集水井就是樹的主干。”徐毅邊打手勢邊說,“因為水往低處流,所以這些收集管道都是有一定的傾斜度的,是往地底延伸的。但是這些管道總不能一直往下伸展,所以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一個泵,先把污水給抽上來,等管道再延伸到一定的深度再用泵把污水抽上來,這樣反復,一直通到我們集水井里。”
在這個集水井旁就是一座粗格柵,它在不停滾動著,污水里的一些體積較大的漂浮物,如紙張、塑料袋等,就被過濾、攔截在粗格柵的表面,最后再落到地下歸到一起。
第二步:沙礫等無機物“沉淀”,小體積漂浮物“淘汰”
徐毅說,經過粗格柵機簡單過濾后,生活污水將通過幾臺提升泵送至四五米高的沉砂池。在進入沉砂池前,污水還要經過細格柵的第二次過濾。細格柵是相對于粗格柵來說的,齒與齒之間的距離較小,原先在粗格柵的過濾下有幸“逃脫”的體積小一些的漂浮物,在細格柵面前基本無所遁形,一個個被“卡”在細格柵的表面上。
從細格柵過去的污水被分流至兩個沉砂池里,這樣稍重一些的無機物,比如砂礫就會自動沉淀下去,中間懸浮著的污濁水則被送至下一道關口處理。實際前兩步,就是處理上面漂浮的和沉淀下來的,將“中間”部分的水與砂礫、漂浮物分離開來。就是這些懸浮在水中的有機物,就是水質惡變的“元兇”。
第三步:水中不停供給氧氣,培養微生物“吃”有機物
如果說以上兩步,是對污水進行“一級處理”的話,那么下面就進入“二級處理”程序。
“這池子叫‘曝氣池’,容量達到兩萬噸。”徐毅介紹說。我們走進池子一看,發現水里面有不少泥漿,而且已經凝結成絮狀,在水里面漂浮著。“這些絮狀體叫做‘活性污泥’,這些‘活性污泥’有很強的吸附作用,里面有很多的微生物。當污水來到‘曝氣池’時,污水中的有機物就會一下子被這些‘活性污泥’里的微生物給吸附掉。”
徐毅說,這些“活性污泥”主要有兩種培養方法,一種是自然培養,另一種是接種,就是從其它處理廠中移過來。但是自然培養速度較慢,一般選用第二種方法。
“污水在曝氣池里的時間較長,要達到9個小時。”徐毅說,“活性污泥”里含有大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在曝氣池里不斷進行增殖、分解,這樣會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氣。“水缺氧了自然就會發臭發黑,這樣我們就需要給水充氧,使‘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能夠繼續存活下去。”
徐毅帶我們來到了另一個池子邊,“這個是曝氣區,曝氣區下面有3000個曝氣頭,曝氣頭噴出的空氣都是鼓風機吹過來的,這些鼓風機每小時可以充氧8000-10000立方米。這樣水就不再缺氧,微生物再得以不斷繁殖。”
第四步:“清水”污泥兩分離,消毒排入新洋港
徐毅邊走邊講,一個很大的圓形的池子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沉淀池有4000平方米,在沉淀池里面,‘活性污泥’中的絮凝體會不斷相互碰撞、擠壓、吸附,從而使‘活性污泥’一起下沉。”
我們發現,池子上面的水果然清澈不少,“‘活性污泥’下沉后,就形成一個分界面,上面是清液,下面就是污泥了。當然這只是感覺上的清水,還不能飲用。”
下沉的“活性污泥”則被沉淀池水底中央的吸泥機吸送,再經過回流泵,又返回到曝氣池與一級處理結束后的污水進行充分接觸,又對有機物進行新一輪的吸附。
徐毅說,因為污泥中的微生物是不斷進行增值、分解的,數量會增加不少。而“活性污泥”在污水中的量有一定規定,即每升水只能放3000—4000毫克,所以會剩下多余的污泥,這些污泥會經過污泥泵進行處理。“經濃縮池濃縮、勻質池勻質、脫水機房脫水,最后外運。”徐毅指著一車的污泥告訴我們,“那些都是剩下來的污泥,都是很好的有機肥料,也正是這邊樹木長得茂盛的原因。”
最后我們來到一個方形池邊,“經過沉淀池的水最終進行加氯消毒,然后排放到新洋港。”徐毅舀起一杯水給我們看,果然清澈無比。
據徐毅介紹,我市生活污水處理后得到的清水已達到《城鎮污水處理排放標準》GB18918-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