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田硬旁兩根兩米高的鋼管上架設著四塊太陽能光伏板,鋼管下20平方米土地上栽種的花卉儼然是一個小花園,100多戶農家生活污水通過管網,進入這個小花園后出來時卻如泉水,這是筆者今天上午在浙江省安吉縣山川鄉大理村親眼目睹的一幕,創造這一神奇現象的就是太陽能驅動污水處理技術的應用,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吳東雷副教授稱,此技術的推廣將給中國農村污水治理帶來一次革命。
安吉縣是全國第一個生態縣,自2003年以來就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作為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和基礎性工作持續推進,至今分別采用微動力、潛流型生態濕地、阿科蔓、凈化沼氣池、生態濕地---土壤耦合、多介質土壤層農家樂污水處理技術,截止2009年底,全縣共有120個行政村實施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覆蓋率達64.2%,累計受益人口達32.44萬,受益率達72.1%。在實際應用中,這些技術或多或少有些不足:有的運行成本大,有的占地面積大,有的管理維修難,直接影響農家污水處理的縱深推進。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安吉縣去年又與浙江大學合作,成功開發出太陽能驅動污水處理技術系統。
這項技術由太陽能光伏板、蓄電池組、曝氣系統、回流系統和微電腦控制系統等組成,采用“厭氧+兼氧+好氧”工藝,并以太陽能為動力。污水通過管網進入三個用磚塊水泥砌成的小池,即厭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三個池之間有管道相連,當污水自流進入厭氧池和兼氧池后,經過以太陽能為能源的攪拌機利用厭氧和兼氧微生物,降解大分子有機物,同時將廢水中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還原為氮氣,釋放至空氣,使得廢水中氮的濃度大大下降。
經過厭氧和兼氧處理后的污水進入好氧池,再通過以太陽能為能源的曝氣機對池內污水進行曝氣,進行好氧生化處理。在好氧池中,有機物被微生物進一步生化降解,氨氮濃度持續下降,磷也轉移到了污泥中,污水經沉淀后就變成了清泉。
這個系統的工程造價為5.8萬元,適合集中居住區的農戶,設計整個系統使用壽命在20-25年之間,與其它污水處理技術相比優勢凸現:同樣量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占地面積要大4—5倍,使用壽命要短15年左右,值一提的是,這個系統一次建成,自動運行,不用管理維修,設計運行成本只需在滿10年時更換一次蓄電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據安吉縣環保局長吳毅能介紹,這項技術現已在安吉的山川、溪龍、昆銅和報福四個鄉鎮的中心村中推廣,經過處理后的污水“肉眼看去,和泉水無異”,效果奇好。
“在大力提倡低碳減排、綠色生活的今天,太陽能污水處理技術的應用,對節省土地資源、降低運行成本,而且由于全自動運行,消除了人為因素對污水處理效果的影響,提高了農民朋友的幸福指數,具有廣泛的借鑒和示范意義”,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吳東雷副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