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鳴釗自制的生態船
江蘇南京的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有一位名叫陳鳴釗的教授,雖然已經70歲開外,但一直執著于環保事業。3年前,他自籌12萬元資金,成功設計并使用生態河床水凈化系統。最近,老教授又和同事自籌10萬元建了一個生態船,能夠吃藍藻。
生態河床60天還清秦淮河
從小讀書時,陳鳴釗就對環保有興趣,一直潛心于環保事業,后來工作又“對口”,把這一輩子都撲在了環保研究上,并且努力通過一己之力,將理論轉化為成果。
2005年,他自籌了12萬元資金,在南京白鷺洲公園建起了一個生態河床水凈化系統。該系統對上游流下來的污水進行阻攔,再抽到6米高、由15層密封的生態床組成的一個垂直的濾器中。污水經過河床后得到初步凈化,然后按照同樣原理流經底座的水平濾器進行二次處理。為了過濾掉水中的雜質和污染物,每層生態河床里都布設了表面粗糙的過濾設施,污水先流過大卵石、中卵石、小卵石,然后依次流經粗沙、細沙,經層層凈化后排出。
經過計算,陳老介紹,如果利用該河床對秦淮河水進行過濾,60天就能將水質提升,達到潔凈的目的。最近他造的“生態船”和“生態河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更加輕巧,小船在水面上行走的同時,就能將臟東西吃掉。
生態小船10分鐘讓河水亮起來
今年,陳教授和他的同事丁老師拿出了10萬元,開始建一艘生態船。
生態船長約4米、寬1米,船上有一個高約1米的“鐵皮箱”,而這個“鐵皮箱”正是整艘船的核心所在。以前的生態河床用來過濾水質的是鵝卵石,現在鐵皮箱里裝的卻是鏤空的小塑料球。污水通過水泵被抽到最高一層的分水池,然后流入下一層,當污水經過這些小球時,水中的微生物就會附著在粗糙的小球表面,在生物載體上逐漸形成菌群生物膜,利用生物膜的新陳代謝作用吸附、消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機和無機污染物,最終將臟水變成清水。
在古林公園西北角的湖面上,筆者親眼見到這艘特殊的小船正在顯示它的功能。湖的一側是厚厚的污水,還呈綠色。而在小船所在湖面,湖水卻非常清凈。筆者計算了一下時間,從污水進入鐵皮箱,直至流出凈水,只用了10分鐘。而按照船的清污速度,10天時間就可以將古林公園受污染的湖水治理一遍。
利用小蟲“以毒攻毒”吃藍藻
在這艘生態船的“鐵皮箱”里,不僅有鏤空的小塑料球,還有一些肉眼看不見的小蟲子,專吃藍藻。這種小蟲子叫輪蟲,是一種很小的浮游生物,只有100-150微米。
用輪蟲治理污水,可以說是“以毒攻毒”,因為它本身就來源于污水,只是水太臟了,它沒有辦法生存,但是“鐵皮箱”里有足夠的氧氣讓它們生存,還能加倍繁衍。這樣,水里的污物由小塑料球解決,水里的藍藻則成了輪蟲的美味佳肴。
現在,這艘生態船還處于試驗階段,暫時被固定在一個點上。以后小船可以四處移動,為治理更多被污染的水作出貢獻。但是陳教授也坦言,讓船動起來又要一筆資金,自己拿不出更多的錢來投資這個環保設備了,所以希望社會各界給予支持,讓生態船充分發揮作用,而不致于因為資金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