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污濁的氣息,大連市夏家河污泥處理廠廠區一片潔凈和清新。藍天下,平緩的丘陵地間,矗立著12座綠色的大罐,各種管線穿行在造型簡潔、顏色醒目的裝置和車間。污泥濁水一向被人相提并論,在越來越多的污水處理廠吸濁吐清,將危害環境的濁水變為清流的同時,極易引起二次污染的污泥也受到了社會的關注。目前,我省污泥有效處理的亮點已經出現,其中市政污泥的資源化項目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污泥處理廠不見污泥12月17日,記者來到夏家河污泥處理廠,被告知,這里管理非常規范,露天狀態下一般看不到污泥。
為了驗證一下這里污泥處理的規范程度,記者隨機跟上門口進來的一輛運料車。這是一輛封閉的黃色貨車,駛進廠區后經過地衡,開到預處理間,停車后司機將車廂打開,把整廂污泥傾倒進粗調池中。含水率80%的污泥不是泥漿狀的,它呈膠泥狀,是污水處理廠將污泥打包外運之前特殊處理過的結果。之后污泥就進入各種封閉的處理裝置,生成氣態、液態、固態的清潔產品。
在綜合辦公樓里,記者看到這個廠以污泥為原料生產出的各種“清潔產品”樣本,中心控制室內實時監控的儀表顯示各裝置正在有序運行。作為國內首家規模最大的城市集中式污泥處理廠,夏家河污泥處理廠于2009年4月29日投料試運行,目前已累計處理污泥3.5萬噸,共生產沼氣175萬立方米,生產腐殖土1萬噸,一度燃燒的火炬已經熄滅,產生的甲烷氣已經開始向煤氣新廠輸送,甲烷氣與人工煤氣混配后送入附近的千家萬戶,主要用于采暖。
到底有多少沼氣可以造福公眾呢?以建設規模為日處理市政污泥600噸計,沼氣經提純處理后,可日供天然氣1.1萬立方米,將解決3萬戶居民的用氣或一些工業用戶的生產用氣,相當于再建一個3萬立方米/日的焦爐煤氣廠,每年將節約優質焦炭2500余噸,并減少4600萬立方米廢氣以及7.3萬余噸廢水的排放。
這個項目以處理市政污泥為主,同時可處理餐飲垃圾屠宰及肉類加工行業產生的廢棄物以及可生物降解的其他有機廢物。同時該項目達產后,每年可減排甲烷氣體近4000噸,相當于減排溫室氣體二氧化碳8萬噸。
該項目的建設運行解決了城市有機廢物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可再生清潔能源,對于改善城鎮垃圾結構,實施垃圾綜合處理意義重大,在我國的城市有機廢物處理及農業、畜牧業、小城鎮建設等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市政污泥產業化處理市政污泥處理在技術上有很多合理的處理思路和手段,但運行資金無法持續保證是突出問題。夏家河污泥處理廠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意味著污泥處理中的 “老大難”問題——市政污泥的“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進入了產業運行階段。
夏家河污泥處理廠也是國內第一家采用BOT方式(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的一種方式,意指政府所規劃的工程交由民間投資興建并經營一段時間后,再由政府回收經營)建成的污泥處理廠。大連市將分散產生的污泥進行集中發酵處置,產生的氣體進入城市煤氣管網,廢液先經除磷脫氮處理,再進入夏家河污水處理廠,經過進一步處理后達標排放,產生的廢渣可用于綠化和農田,從而實現綜合利用和達標排放。
能夠穩定運行的重要原因,是它在經濟上的可持續性。首先,這一項目的運行切實降低了企業的運行成本。污泥處理廠運行所需的補給水全部使用中水,廠區內生產、生活所需供暖都由沼氣為燃料的鍋爐提供。
另外,清潔產品的市場效益直接保證了污泥處理廠的可持續運行。記者在廠區的離心機裝置區看到,不斷有冒著熱氣的黑色腐殖土從管口處甩出。據廠方介紹,售價幾十元一噸的腐殖土從產生之日起,一直暢銷。特別是搞綠化的單位,非常認腐殖土。作為綠化營養土或覆蓋土都好。沼液里含有很高的溶解性氮和磷,可直接作為液體肥料,供給農戶使用,更是城市綠化、園林和球場養護不可多得的速效肥料。
可制成天然氣的沼氣也是贏利點。沼氣是一種清潔燃料,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熱值較高。沼氣直接用于發電每立方米可產生2千瓦的電能和2200大卡的余熱;沼氣經凈化提純之后可制成壓縮天然氣作為燃料使用或給天然氣汽車加氣。為便于運輸和儲存,沼氣也可制成液化天然氣用于工業或民用,甚至替代修造船廠的切割氣等。
更多二次污染問題待破解污泥是污水處理的伴生物,含有大量重金屬和病原菌以及有機污染物、在國外甚至被當作危險品處理的城市污泥,如未經處理就被隨意棄置或填埋,對生態環境有很大威脅。隨著污水處理率越來越高,污泥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我省污泥處理綜合利用率最高的城市是大連市。據對大連市中心城區現有污水處理廠實際產泥量的調查和對擬建污水處理廠產泥量的估算,現有規模下的污水處理廠產泥量為每天330噸(含水率80%),至2010年待規劃建設的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產后,大連市污泥產生量將達到每天595噸。由此可見,市政污泥的處理問題日益嚴峻,如采用傳統的單一或與垃圾混合填埋的方式,將不可避免地給環境帶來二次污染,也滿足不了城市發展及環保要求。
目前,我省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展迅速,到2009年底,我省累計可建成147座污水處理廠。根據遼寧省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要求,到2010年底,我省還將新建和擴建101項污水治理項目。隨著我省污水處理率的逐步提高,污水處理所產生的污泥量也會急劇上升。權威部門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我省各市每日污泥產量2800多噸。如何安全有效地處理并有效利用污泥資源,成為我省污水處理行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值得慶幸的是,我省對這一問題認識較早,并有所行動,避免了一些南方城市身陷“泥潭”才想辦法的被動。一位環境問題專家告訴記者,在新建污水處理廠進行環評的時候,污泥的處理已經成為必須回答的問題,處理的要求也較以前有所提高。
全國第一個BOT形式的污水處理廠,大連傅家莊污水處理廠建于本世紀初,現該廠采用污泥減量法工藝,使得污泥排放降至每日不足1噸。
省固體廢物管理中心負責人說,現在污泥處理在實現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基礎上,要著重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降低含水率,爭取把污水處理廠外運污泥的含水率從80%降到50%;另一個是資源化利用,重點在去除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