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投千億治水,何以南臺灣仍成水鄉? |
發布日期:2009/8/14 11:07:32 |
人民網8月11日電 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說,莫拉克臺風引進豪雨,水淹臺灣南部,災情讓人不忍卒睹;朝野必須全力以赴,投入后續搶救及災后重建。其實,當局并非不了解水利之重要,近年更大手筆投入八年一千多億的治水預算,結果卻是越治越淹,讓人困惑。其間失落的環節,必須潛心反省,重整治水思維,才能防止悲劇一再重演。
全文摘要如下:
這次莫拉克臺風和西南氣流產生的驚人牽引作用,遠遠超乎想像,短短幾天降下超過一年的雨量,又適逢大潮,積水難退,是這場世紀水患的大背景。再加上氣象預報一直將焦點防災地區放在北部,導致南臺灣受到輕忽。撇開這些因素不談,若追問當局近年花大錢治水究竟發揮了什么效用,就這次的災情視圖,恐怕只能令人搖頭。
以這次災情最慘重的高屏為例,有些鄉鎮如佳冬、林邊、甲仙,原本就是易致水患的地區。三年半前,扁當局提出八年八百億的治水條例,“立法院”還追加到一千一百六億;其中首期三百億元就用在“易淹水地區”的水患治理,但為何這些低洼鄉鎮沒有被納入優化計劃?那數百億的龐大治水經費究竟被用到哪里去了?或者當局只在周邊作了零星整治,卻反而集中強化了當地的災情?
要花大錢才能治水,這是臺灣“民粹政治”的一張大牛皮;再加上藍綠惡斗、中央用水利經費來綁樁地方,也就越發使治水的規劃和事權偏離正軌。事實上,治水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任務,除了金錢,它更需要的是體系性的專業規劃,以及更多經常性的細心維護。但從“千億治水”的失利,我們分明看到臺灣水利建設出現了許多畸形現象:
其一,只強調建設,卻輕忽保養。由于有太多經費要在限期內花掉,所以水利部門的任務就是不斷巧立工程名目,并想方設法將其發包出去。但水利建設是需要完整規劃、且高度維護的工程,特別預算被用在建設,水利部門的保養經費相對緊縮,維護任務便也受到輕忽。這次,南臺灣一夕變成水鄉澤國,主因是至少有條以上的溪流潰堤;試想,放著基礎的河川堤防不維護,卻拼命在那里加蓋抽水站、買抽水機,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再看,這次全臺有廿座橋斷裂,有些橋梁完全沒有警報人員或設備,導致無辜民眾墜河,這也是難以想像的事。
其二,治水體系呈現“強政治、弱行政”。治水,包含防災和救災,都是高度專業的任務;但過度政治化的結果,就出現權力掛帥、專業退位的現象,體系的橫向乃至上下聯系都支離破碎。狹窄的西部走廊興建了多條道路和高鐵,當然會破壞地方水文,形成以鄰為壑狀態;但要如何解決建設導致的水文破壞,“水利署”有發言權嗎?光看這次中央救災指揮中心的運作,馬英九和劉兆玄都在巡視途中受阻;可見,權位再高然而信息依舊不足,無助于指揮大局。那么,為何不讓更專業的人來指揮救災?
其三,輕重失調,弊端叢生:當年八年八百億特別預算提出時,即遭批評缺乏具體計劃;后來運行時更難免徇私,導致治水優先順序失度,而許多大小官員更因而卷入官商勾結及貪瀆的弊案。前“經濟部次長”侯和雄一人即身涉七案被判近七年,可見其中牽涉利益之龐大。若要防止治水預算繼續遭到濫用及虛擲,當局應邀集專家成立特別委員會,來監督并導正特別預算的運用。否則,花了大錢,大水照淹,這對得起民眾嗎?
治水,不是在拼人氣,也不是比辛勞,更不是比砸錢。如果胸中沒有土地總體規劃的見識,沒有惜民愛物的襟懷,沒有敬畏天地的精神,不可能做好治水大業。在八七水災半個世紀后,八八水災又給了我們一次當頭棒喝。
|
|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