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淮安市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污水處理給城市建設帶來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如何推進排水監管事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這是淮安市排水監管中心面臨的重大難題。“十一五”以來,該中心在市建設局領導下,始終堅持走一條依靠科技創新不斷發展壯大之路,在技術創新、高科技應用等方面,成效斐然,其做法和經驗受到了建設部、省建設廳的肯定和推廣。
淮安市的污水處理行業經過近幾年跨越式發展,市區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6.5萬噸/日,先后建成二座污水處理廠,累計鋪設各種規格的污水干管和截污干管約150公里,建成污水泵站8座,污水檢查井近3000座。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市排水監管中心的管養、運行、維護工作量越來越大,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難以應對,只有向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現代化管理模式轉變來提高勞動績效。成立短短兩年來,“中心”積極向上爭取國債,通過技術創新充分利用電信通訊資源,開發建立我市能實現污水泵站的無人值守監控和對污水處理廠24小時監管的監控平臺污水總控調度中心,其技術模式和科技含量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此綜合監管平臺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勞動績效,一年可節省運行管理費用80萬元以上。
污水廠剩余污泥的處置問題屬于世界性難題,自2004年開始,市排水監管中心與市業柴米河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進行污泥基質資源化利用試驗研究,該項目已通過市級論證鑒定和環評并已實施。投運后,可達到資源化處置利用污泥100-200噸/日的規模,基本解決近期市區污泥處理出路問題。為實現我市污泥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置尋找了一條創新路子。
注重“四新”運用,提高建、監、管、養水平。一是探索使用新工藝、新技術。在西安路污水管道維修中,反復論證,采用非開挖路面修復技術,在原有已損壞DN800的混凝土管道內重新牽引鋪設管徑DN630PE管,總長為510米的拖拉管施工一次性成功。縮短工期2個月,節省投資約100萬元,為我市的污水管道非開挖維修技術開辟了一條新路子。二是引進高新設備,構建排水監管技術平臺。利用國債資金,引進國際領先的水質監測設備,按省級認證標準建設了水質監測中心,極大提高了城市排水監測能力;購置了淮安首套TV管道視頻檢測系統,全面提升了我市地下排水管道管養水平,進入省先進行列。三是開展實用新技術產品研發。針對行業特點,重點以普通檢查井井蓋存在的公共安全問題進行專項攻關整治,通過與相關生產單位聯合科技攻關,在國標球墨鑄鐵井蓋的基礎上開發成功窨井蓋防開啟、防盜鎖專利技術,基本解決井蓋被盜給公共安全帶來的隱患。四是引導開發污水廠尾水資源化回用技術。繼四季青污水廠成功開發尾水回用后,2008年建成市第二污水廠廠內尾水回用系統,作為市第四人民醫院的熱泵空調系統水源使用,規模達1萬噸/日,年可減少地下水采集180多萬噸,可節約水資源費約200萬元。
要跨越發展就不能墨守成規,滿足現狀,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我市污水處理行業跨越發展的實踐證明,創新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建設創新型城市,需要有一大批創新型企業、行業做支撐,而一大批創新型企業、行業需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做支撐。實現淮安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關鍵在創新,動力在創新,希望在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