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至9月是重慶的汛期,如何提高我市內澇防治能力?重慶日報記者從市住房城鄉建委了解到,4月12日起至5月10日前,《山地城市內澇防治技術標準》在市住房城鄉建委網站上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適用于主城都市區及管轄的各區縣范圍內的新建、改建和擴建項目的城鎮內澇防治系統建設和維護。
征求意見稿要求,山地城市內澇防治應貫徹從源頭、中途到末端的全過程控制理念。建設項目應進行內澇風險評估,存在風險時應采取透水下墊面改造、建設排澇設施、配置應急設備等防治措施。此外,源頭減排、排水管渠、雨水調蓄等內澇防治設施應進行功能性試驗,驗收后方可投入使用。
重慶由于山地城市特點,內澇易發點多分布在大型交叉口、下穿道、陡坡變緩坡等路段。征求意見稿擬提高易澇點排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以提高暴雨時快速排除雨水的能力。比如,中心城區的重要交叉口以及陡坡變緩坡路段,設計重現期應為5至10年;中心城區的立體交叉下穿道、地通道及下沉式廣場處,設計期應為30至50年。此外,設計重現期下的城鎮內澇地面積水設計標準,應滿足居民住宅和工商業建筑物的底層不進水、道路至少有一條車道的積水深度不大于15厘米的要求。
不僅如此,山地城市應重視地面雨水的匯流組織及雨水口等收水設施的設置和管理維護,收集設施的匯水路徑不得穿越下穿道、地通道及小區進出口。
征求意見稿還要求,通過傳感、地理信息、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建立內澇防治數據中心和運行管理監控平臺,并與城鎮排水、防洪、氣象、水文等其它平臺銜接,以實現內澇積水模擬預測預警,并為應急響應、災害評估等提供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