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水體被稱為江河湖泊的“毛細血管”。記者今日從市河長制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全市20個小微水體管護示范點日前已經通過驗收,溝塘渠壩“變臉”,再現“水清、岸綠、河暢、人歡”美景。
記者來到開福區沙坪街道檀木嶺村,只見水面上的生態浮島搭配水下的藻類植物,清澈的池塘綠意蔥蔥……自去年底以來,第三方水務公司通過建設化糞池、隔油池和堆漚池、人工濕地等,打造生態循環治理系統,昔日渾濁難聞的山塘渠壩有了自凈能力,池塘水體常年保持在地表三類水排放標準。當地居民周松田欣喜地告訴記者:“現在水清了,四周鳥語花香,大家吃完晚飯都喜歡來這里散步。”
在長沙縣果園鎮花果村,原本泛濫的水葫蘆難覓蹤影。該村結合農村“五治”行動,實現了小微水體無污染、無垃圾、無違建。水質變好了,環境變美了,一批對水質要求極高的水產養殖企業爭相進駐。果園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片區以稻蝦種養為產業重點,突出建設花果蝦、稻蝦米等特色品牌,形成了特色農業、水產、休閑旅游、民宿等產業,帶動老百姓就地就業、增產增收。
今年來,長沙創新小微水體管護機制,全市共登記小微水體16萬多處,設立村管小微水體片區河長5462名,成立小微水體管護隊伍976支,為小微水體配齊“貼身”管家,管水治水深入“毛細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