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缺水!一場歷史罕見的旱災襲擊北方冬麥區,農田龜裂,麥苗枯黃,人畜干渴……
可喜的是,從中央到地方,各方面力量積極抗旱,調水、引水、抽水,最大限度地降低旱災損失。在1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透露,目前北方八省冬麥區抗旱澆灌面積已超過六成,再過10天大部分受旱冬小麥可以澆完,同時人畜飲水困難也得到有效緩解。
當前抗旱能取得這樣的成效,離不開這些年水利基礎設施的鞏固,離不開抗旱機制的完善,離不開抵御水旱災害能力的不斷增強。
如此大范圍的旱災,降雨偏少是主要原因。但透視旱災,缺的不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識不強、水資源的粗放利用等問題。這次特大旱災又一次敲響了警鐘。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我國農業整體還是“靠天吃飯”。都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由于歷史欠賬多、投入不足,一些水利設施多年運行老化失修,或是山塘廢棄,有水留不住;或是渠道淤積,有水引不來。這些薄弱的水利設施,在抗旱中成了擺設。一旦遇到大旱,只能靠臨時調動大量的抽水機來抽水澆地,或靠水車拉水灌溉,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捉襟見肘。
抗旱意識不強,一些地方的干部群眾“重澇輕旱”。這種思想容易滋生靠天等雨的意識和松懈麻痹的思想,使得一些地方抗旱手段單一,投入不足。“水來一條線,旱災一大片”。事實上,相對于洪澇災害,旱災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但其危害同樣不容忽視。從長遠看,干旱缺水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深遠。
節水意識淡薄,在水資源如此緊缺的現實下,浪費水的現象依然大量存在。就在黃河下游部分群眾不得不靠咸水度日的同時,上游有些地方不是還存在大水漫灌現象嗎?在許多缺水的地區,不是還在上馬高耗水項目嗎?
抗旱須治本,治本就要加大投入,切實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應急抗旱減災能力??购凳莻€系統工程,科學抗旱必須實行綜合治理,從單一抗旱轉向全面抗旱,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狀況,不僅要促進生活方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生產方式的變革??购敌枰獜霓r業擴展到各行各業,從農村擴展到城市,從生產、生活擴展到生態。
當前即將進入冬小麥返青水灌溉和春播用水高峰,用水需求將進一步加大。必須要樹立抗大旱、抗長旱的思想意識,科學調度水資源,高效用水、精細化管理,奪取抗擊旱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