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是我省南北兩大水域,近年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在剛剛結束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兩大流域開始“共享”治水經驗,全省水污染防治走出“一盤棋”。
目前,太湖和淮河流域“同病相憐”,太湖湖體富營養化指數居高不下,水質劣于Ⅴ類;而淮河流域,國家考核的省界斷面達標率僅有50%。省建設廳城建處處長陳耀才告訴記者,雖然二者一個是湖泊,一個是河流,防治指標不同,太湖考核的是COD和總磷總氮,而淮河流域考核的是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是一個共同的課題。
我省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對城鎮污水廠排放進行“提標”,標準由一級B躍升為一級A。而從今年開始,我省境內新建污水處理廠又將全面執行污染物排放一級A的標準,淮河流域今年開始要新建69座污水廠。太湖流域首開提標先河,其中,省建設廳等部門組織技術攻關,已經花了2000多萬元在無錫等城市進行試驗和推廣,獲得了珍貴的經驗和數據。“老廠如何改造,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如何分治?太湖的經驗和教訓將被更多地借鑒于淮河。”陳耀才說。
建設污水廠耗資巨大,動輒千萬元起步。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與藍藻治理專家委員會主任史振華告訴記者,太湖流域大建污水廠之初,主要靠政府掏錢、還貸,銀行感覺治水賠錢,始終不肯貸款。太湖流域就嘗試引入市場機制。“誰污染、誰付費”,將每噸城鎮污水處理費由0.2元調整到0.4-0.5元,直至拉高到每噸1.10元-1.15元。治污能賺錢了,太湖流域治污市場開始好戲連臺。銀行主動上門放貸,信貸資金、社會資本、外來資本和民間資本紛紛涌過來,并創新引進TOT、BOT、股份制等方式。結果,“十五”期間,除了全面完成國家治污計劃外,各地還額外增建了40多座村、鎮級污水處理廠。
太湖經驗讓淮河受惠匪淺。省建設廳何伶俊工程師告訴記者,如今除了響水、灌南兩地外,蘇北所有縣城都已建有一座污水處理廠。記者了解到,蘇北污水處理費每噸也達到了0.8元,污水廠全部改制成獨立企業法人。
淮河流域對太湖流域也進行了“回饋”。不少專家驚喜地發現,淮河流域有不少天然濕地,如洪澤湖濕地、駱馬湖、高郵湖、微山湖以及里下河水網沼澤地區,它們具有調節徑流、蓄洪抗旱、凈化水體、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為了更好發揮濕地作用,早幾年,人們就開始在淮河流域新建了一批濕地保護區,并在南水北調水源地以及入江、入海水道河口等地開展了濕地恢復和建設工作。
如今在太湖流域,濕地涵養也愈來愈受重視。記者日前在太湖梅梁灣采訪,看到湖堤內側,河塘清淺,長滿茂盛的蒲草、蘆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河塘就是學習淮河、培育濕地的一個例子。接下來,無錫還將在環太湖區域擴大濕地范圍,從外圍支持太湖重現“太湖美”。本報記者 燕志華 本報通訊員 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