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正面臨著農村環境污染的“短板”考驗。
為此,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到去年底,全省已有6018個行政村全面開展了環境綜合整治。今年,省環保廳把農村環境保護作為全年“四大攻堅戰”之一。
“但農村環保仍然嚴重滯后,已成為我省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其中最突出的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水污染。”據省環保廳自然保護處副處長介紹,全省農村每年產生生活垃圾約1200萬噸,相當一部分生活垃圾未經無害化處置;每年產生生活污水10多億噸,收集處理率較低;一些地方農村環境存在著臟、亂、差現象。
此外,農業面源污染也較突出,農村的工業污染不容忽視,一些地區還出現了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的趨勢。
和城市環保相比,農村環保面臨的難題更多。
首先是點多、面廣、污染來源復雜,其次是農村環保法律法規和制度不健全,監管力量也十分薄弱,而最關鍵的是沒有錢。據測算,一個中等規模的縣(市)要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四級轉運處理,一年就需投入4300萬元。目前全省1055個鄉鎮中,已建或在建的污水處理廠僅166個。
決不能讓農村環保成為江蘇奔小康的“短板”!記者近日采訪了解到,近年來,江蘇省各地農村因地制宜,探索出了許多治污新路。他們的做法和經驗,給人啟示多多。
【創新一】生態濕地:污水進,清水出
鏡頭:8月23日下午,常州武進區雪堰鎮雅浦村村口生態濕地里,蘆葦搖曳、荷葉連天。村支書盧小云指著遠處的農田說,人工濕地的日處理污水量為30噸,全村的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都用于灌溉了,生活污水基本零排放。
雅浦村位于太湖之濱,現有1400多居民。過去,牲畜圈、廁所污水橫流。今年初,該村投入130萬元修建了近2000平方米的人工濕地,利用太陽能發電將全村的生活污水集中到人工濕地處理,村里每年只需投入5000多元的管理費。
據專家介紹,人工濕地是一種生態治污技術。污水進入濕地后,一部分物質會吸附在植物床上形成微生物層,并以此來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經過濕地處理的水還可以用來澆灌等,達到了“雙贏”。
【創新二】 以企帶村:破解資金瓶頸
鏡頭:走進陽光集團投資整修的新橋鎮新橋村,清清的河水靜靜地流,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
“農村環保難,難在沒有錢。”記者采訪了解到,江陰、姜堰等地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企帶村聯動發展的新機制,尋找破解資金緊缺的途徑。
如武進區開展了“千企聯百村、共建新農村”活動,截至今年7月底,全區已有1680家企業與288個村結對,協議共建資金達2.53億元。“我們村的共建資金有100多萬元。” 下轉A5版
上接A1版 武進區雪堰鎮雪東村村支書管立新告訴記者。在該村的農民休閑廣場上,67歲的徐大爺高興地說:“以前這里垃圾到處亂堆,臭氣熏天。村里花錢整治,沒要我們出一分錢。現在環境好了,一到晚上,村里人都到這跳舞呢。”
【創新三】生態治污:引領農村環保
鏡頭:村里生態磚鋪路,農戶庭院樹木滴翠,大型養殖基地里整潔干凈……走進生態明珠“全球500佳”的姜堰市河橫村,仿佛走進了一個生態大花園。#p#分頁標題#e#
村支書張吉韜告訴記者,村里實行社區化管理,集中處理生活垃圾,利用無動力污水處理系統處理農村生活污水。今年年初,村又投資300萬元,為觀光休閑區內200多戶村民建立沼氣池,牲畜糞便、作物秸稈連同路邊雜草被投入沼氣池,用產生的沼氣燒水、煮飯和照明。
“這是20年后新農村的版本!”有關專家認為,河橫村走出了一條“生態”引領環保的新路。
【創新四】“三駕馬車”:環保監管延伸到村
鏡頭:江陰周莊鎮環保大樓上,“周莊鎮環保分局”、“周莊鎮環保所”兩塊牌子懸掛左右。
副鎮長那葉青介紹說,周莊鎮是個工業重鎮,有企業1470家,重點排污企業147家。面對環境空間狹小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周莊構建了環保機構的“三駕馬車”。首先成立了環保分局,配備了6名專職干部;又成立了列入鎮政府序列的周莊鎮環保管理所,12名專職人員,實行村級環保分片管理;接著在全鎮15個村和1個涉農街道設立村級環保辦公室,成為江蘇省首個村村設立環保機構的鄉鎮。
“三駕馬車”齊頭并進,把環境監管的觸角延伸到了鎮、村的各個角落。一些未批先建的作坊式項目剛破土動工,就被及時制止。江陰市環保局副局長顏新澄說,周莊鎮的這一機制創新,為解決農村環保監管人力不足等難題提供了借鑒。 (宋金萍 姜曉曉 朱玉文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