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長期干旱,水量得不到充足補給,我國四大沙塵暴發源地之一的新疆艾比湖目前極度萎縮,水域面積只有不到400平方公里,艾比湖濕地生態環境岌岌可危,大面積裸露的湖底將再次成為沙塵源。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將遭到破壞,近兩百種遷徙鳥類將喪失繁衍和生息的家園。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專家說,如果對艾比湖生態環境不采取保護措施,艾比湖將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據新疆艾比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副站長、高級工程師高翔今天向記者介紹,艾比湖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南端,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是新疆及中國西北重要的生態屏障,還是濕地特有的野生動植物的基因庫,近年來還新發現了艾比湖樺、艾比湖馬鹿等瀕危物種。
同時,它還是鳥類從印度洋到西伯利亞遷徙及鳥類從中國內陸到中亞橫向遷徙交匯的通道。2000年6月,艾比湖濕地成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4月被評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當地政府實施天然林保護、濕地荒漠生態治理、高效節水生態農業、退耕還林等生態保護工程,且該流域進入降水較豐富的濕潤期,艾比湖水域面積維持在700到1045平方公里,濕地荒漠化勢頭得到遏制,起沙條件基本消失。2006年后,當地進入干旱期,降雨量逐年減少,上游河流斷流,導致艾比湖水域面積迅速變小,2006年只有483平方公里,今年當地更是遭遇50年一遇的旱災,目前湖面面積只有不到400平方公里。
目前艾比湖水域最深處不足2米,總水量6億立方米左右,如果旱情持續下去,艾比湖將可能變成很小的夏秋季干涸的季節湖并最終從世界上消失。艾比湖干涸后,會導致濕地植被大量枯死,裸露湖底將形成鹽殼,由于艾比湖位于阿拉山口的下風口,鹽殼在日曬、風力作用下,將逐漸剝離,形成粉塵,在阿拉山口12級大風的攜帶下,可飄到5000公里以外。沙塵每年春天被大風卷起,在新疆天山北坡、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降落。干涸還會導致濕地特有的植被大量枯死,一些珍稀物種和鳥類將失去生存和繁衍的環境。
據介紹,在20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艾比湖以每年平均二十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縮小,為自然干縮期的290倍。平均每增加1萬畝耕地,湖面縮小40平方公里。按現有灌溉水平,再擴大耕地13萬公頃,艾比湖必將消失。艾比湖的縮小使湖濱地下水位降低,土壤鹽分增加,荒漠植被衰敗。近50年來,近60%的荒漠林衰亡。
同時,艾比湖萎縮造成的風沙天氣,嚴重危害新疆博州的經濟建設。僅博州每年因風沙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9800萬元,間接損失3.6億元。由于沙埋路面,已迫使312國道精河段三次改道。由于浮塵天氣增加,浮塵中的顆粒鈉鹽含量高,造成當地肺部疾病、呼吸道疾病、眼病、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升高。
專家分析說,艾比湖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除了干旱缺水之外,還有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的供需矛盾。湖水補給量與蒸發量嚴重失衡以及人口增加和全流域引水灌溉面積擴大也加速了湖面萎縮。
有專家指出,艾比湖生態惡化速度遠遠大于治理改善速度,艾比湖流域的保護工作必須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實施跨地區跨行業協同作戰。就目前看,要解決湖面極度萎縮的現實問題,實施跨流域調水補給艾比湖是根本措施,只有通過跨流域調水,增加艾比湖入湖水量,擴大湖面,提高湖濱地下水位,維系和發展現有湖濱植被,才能改善艾比湖目前的生態環境,使艾比湖不會成為第二個羅布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