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池治理正進入關鍵階段,根據近期完成的滇池治理中長期規劃,2008年至2020年間,投入將突破800億元。9月15日,工作人員在滇池圍網清理藍藻。
擺在記者面前的《滇池治理的思路與建議諍言書》,是一本110頁的大16開書冊,約6萬字,內容包括滇池污染狀況的敘述、滇池污染治理現狀的分析、滇池污染源判斷和系統治理滇池水污染的思路及方案等,書的作者是云南師范大學老教授李康齡和昆明慶中科技公司董事長劉牧。
這本書,凝結著10多位年過半百的專家們的心血,他們被稱為“滇池赤子”;
這本書,被多位云南省領導批示,成為公眾參與政府環境決策的一個“藍本”。
沒經費,沒補貼,一群退休專家甘當志愿者
云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一間約30平方米的實驗室里,擺滿了各種化學試驗器具和試劑,中間有一個試驗臺,這是李康齡教授和他的“老伙計們”專門研究滇池治理的地方。
李康齡研究污水處理始于1987年。一次他與友人到大觀樓游玩,發現大觀河河水小范圍的變黑變臭,就萌發了用專業知識治理污水的念頭。之后,他帶著幾名學生開始研究污水處理,這也成了他的8名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
校園內的一個污水塘,也成了李教授的試驗場。3個月后,長滿藍藻的“污水塘”不但水變清了,還長出了不少水草,這堅定了李教授的信心和決心。
退休后,李教授和其他幾位老教授一起繼續研究滇池治理,校外的一些專家也加入進來。這個專家團隊只是一群志愿者,他們都是退休老教授、污水處理專家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最年長的李康齡教授今年已經78歲。
目前,這個研究組有穩定的研究人員13人。他們沒有經費,沒有補貼,只是學校支持的實驗室,讓他們有較為齊備的實驗條件。每年,他們都會想辦法找車,到滇池周邊和主要入湖河道現場考察;每過一段時間,他們就從滇池取一次水回來做試驗。
19年來,滇池沿岸及29條入滇河道邊上不知留下了老專家們的多少腳印。
云南師范大學老教授協會被李康齡等志愿者的精神感動,今年4月給昆明市領導寫信,推薦志愿者滇池污染治理的思路和建議。他們“治理入湖河道污水,根治滇池污染”的思路,與昆明市領導提出的“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的思路不謀而合。
有政府,有企業,治污路上他們并不孤單
抽水機將含有藍藻的滇池水抽到一個透明的長方形容器中,容器里面有一些化學藥劑。滇池水進入這個“池子”后,很快就分離成兩部分:淡綠色的水和浮起的一層綠色絮狀物——藍藻。而淡綠色的滇池水,再通過斜板斜管沉淀池后,就變得無色無味。
這就是志愿者們花了10多年工夫,研究出的水藻分離技術!用科技手段治理污染是專家們的特長,但關注滇池治理的專家們并不止步于此。
在滇池治理的道路上,不斷關注參與的人還有很多,用李康齡教授的話說,“我們并不孤單。”
云南省水文水資源局常務副局長、省政協委員黃英,從“非工程治理”的角度關注滇池治理10多年了,她竭力主張加強對滇池流域水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基礎水文數據的調查。黃英說,29條入湖河道中,只有3條有較為完整的水量檢測,這就導致對排入滇池的污染物總量數據不清。去年7月云南省政府滇池治理的調研會,今年的省政協會上,她都提出了這個問題。
劉牧是最早進入昆明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企業家之一,他的公司專業從事工業給排水,城市污水及河道、湖泊污染治理。劉牧認為,政府應做的是規劃布局、搭建平臺和項目監督管理,而非直接運作資金和工程項目。“政府只要搭建好平臺,就會有各種資本和企業來唱戲,滇池治理也是一樣”,劉牧說。
公眾獻計獻策,政府虛心納諫設立諍言獎
2007年7月,云南省省長秦光榮在滇池水污染治理調研座談會上提出,要集思廣益,廣泛聽取意見,充分運用專家的科研成果,動員全社會參與滇池治理。
這次座談會,邀請了幾位專家專題發言。黃英作為發言的專家之一,切身感受到了政府虛心納諫的作風。她說:“領導的開明和重視,是專家們執著于滇池治理的動力之一。”
2007年,云南省政府設立諍言獎,鼓勵社會各界對云南經濟社會發展提意見。
云南省政府諍言辦公室收到的幾千件諍言中,涉及滇池水污染治理的占到1/10——既有關于某一方面問題的,又有系統治理的;既有出自中學生的,又有出自白發蒼蒼的老專家的。
政府的開明態度鼓舞了社會各界,云南公眾為治理滇池獻計獻策日趨活躍。
今年6月以來,昆明市民朱國鑒建議滇池養魚治理污染,市民簡樂嘉提出滇池水面垃圾自動清除收集方案等建議都被批轉到省環保局辦理。云南省環保局對每項建議都有答復,還3次約見了相關人聽取意見。
劉牧欣慰地告訴記者,昆明市近期采取的滇池流域禁止養殖牲畜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入滇池河道周邊城中村整治等措施,都閃爍著《滇池治理的思路與建議諍言書》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