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庫蓄水后,庫區支流水質有退化趨勢,部分支流出現“水華”現象。這是記者從今天召開的重慶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了解到的。
由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移民工作委員會提交的《關于三峽(重慶)庫區水庫管理情況的調研報告》中顯示,目前三峽水庫綜合管理面臨三大難題。 難題一:水污染防治壓力大 報告中稱,三峽工程蓄水后,庫周近岸水域和庫灣水體水流減緩,自凈能力下降。由于運行成本高、利用率較低,庫區一些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的污水處理在線監測并未全部完成。受之影響,部分次級河流遭受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固體廢物的污染現象較為嚴重。
難題二:消落區管理難度大
據重慶市移民局局長王顯剛介紹,目前消落區資源開發存在無序現象,有的鄉鎮將消落區的開發作為招商引資的內容,無償地交給開發商開發;有的開發商則只和村干部有個約定就施工建設。
難題三:面源污染現象嚴重
報告顯示,目前部分區縣在支流河汊筑壩攔水養魚,在河汊兩邊的山脊建養豬(羊)場的現象較多,嚴重污染了水體。造成水質富營養化,局部河段尤其是河口段水質惡化的情況,“水華”現象多次發生。
生態建設+環境保護 各有側重解決難題
據重慶市人大城環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三峽完成175米蓄水后,將成為中國最大的淡水資源庫。如何解決三峽水庫管理面對的三大難題?王顯剛認為應堅持庫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生態建設方面要著重抓好農村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截污、城鎮截污、消落區治理、支流綜合整治、地災與庫岸整治、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飲用水源保護與建設、漁業資源保護與開發、生態屏障建設、移土培肥等12項工程,環境保護方面則應著重抓好庫區水環境、消落區、生態屏障區和水庫安全運行4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