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內行業信息 | 國外行業信息 | 國內政策 | 行業技術 | 企業動態 | 展會信息
      當前位置:首頁 > 國內行業 > 信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承諾常德在行動
    信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承諾常德在行動
    發布日期:2018/1/16 11:46:40

       2017年2月21日,常德市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常德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速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城市發展目標體系,并將踐行節能減排、實施城市“雙修”、建設海綿城市融入當前試點三大要務工程,積極組織力量全面展開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力圖強化城市適應理念,提高監測預警能力,開展重點適應行動,創建政策實驗基地,打造國際合作平臺。常德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已經取得可喜進展。

     

     


     

    圖1常德積極建設海綿城市范例

     

      一、試點工作啟動有序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組織機構,為推進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提供有力組織保障。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顧問,市長任組長,相關市直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領導小組,正在擬制出臺《常德市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指導意見》和《常德市氣候適應型建設績效考核辦法》。

     

      (二)強化適應意識。從提高公民災害風險和適應氣候變化意識入手,推動全方位的公民參與,使公民在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刊物等多種媒體宣傳適應氣候變化目的意義、先進成果。組織行管、規劃、設計、施工、監理、維運人員進行適應氣候變化專業培訓,組織市民參觀適應氣候變化城市基礎設施和系統工程、總結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經驗教訓,2017年組織人員參加上級辦班培訓達70多人次。

     

      (三)調查評估在先。聘請湖南省氣候中心專家團隊對常德市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脆弱性進行評估,形成了《常德市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分析報告》,報告指出:常德市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近期應在暴雨、雷暴、高溫、冰雹、冰凍風險上采取積極應對策略,遠期再增強全方位的氣候風險應對能力。常德市氣候變化趨勢及影響主要包括:洪澇風險增大,水土富營養化加劇;威脅城市生命線安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率降低;媒傳疾病風險增加。常德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應對氣候風險工作中更需要關注氣候影響的鏈鎖反應、疊加發生等特征,應該深刻認識常德位于長江流域氣候變化相對脆弱地區的現實,積極做好應對策略。

     

      (四)堅持規劃引領。已啟動編制《常德市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專項規劃》,擬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城市發展總規、專業規劃和詳規的目標體系。相繼完成了《常德市中心城區及周邊區域水系專項規劃》、《常德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等規劃文本,《常德市水系連通與整治規劃》、《常德市城區黑臭水體整治方案》也進入了審批階段。

     

     

     

     

     

    圖2 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國際研討會在常德召開

     

      (五)借力合作共贏。常德市已與湖南文理學院、湖南省氣象局、德國漢諾威政府及漢諾威水協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正在與未來世界委員會、宜可城地方可持續發展協會、美國可持續發展社區協會、中國·東盟合作秘書處、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洽談合作事宜。2017年8月底成功舉辦了氣候型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國際研討會,來自全國試點城市的發改、住建等部門主管負責人,以及亞洲開發銀行、北京建筑大學等國內外機構專家等齊聚一堂,共同圍繞雨洪風險和極端天氣事件管理、水資源與多種氣候風險管理、干旱管理與荒漠化控制三大主題,探討當今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進展與經驗,為“氣候適應型城市”的打造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方案。

     

      二、三大工程融合推進

     

      (一)踐行節能減排。注重發揮減緩與適應的協同作用,通過開展節能減排工作,著力打造市域適應氣候變化大環境,城市空氣質量得到明顯好轉,應對高溫、干旱、雨雪、冰凍等惡劣天氣的能力明顯增強。常德市積極踐行節能減排,堅持不斷探索生態城市新模式,已獲得“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綠化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國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正在申報國際濕地城市。

     

     


     

     

    圖3 常德正在申報國際濕地城市

     

      1.深入開展節能降耗。編制完成了《常德市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規劃》、《常德市飲用水保護規劃》、《常德市土壤環境保護規劃》等生態環境規劃,啟動了《常德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編制工作。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內外資項目引進,積極引進和發展先進制造業,從源頭上控制新上高能耗項目。委托專業節能服務公司開展能源審計和能評后監督,深入挖掘節能潛力。編制《節能有我 綠色共享》節能宣傳冊,深入開展節能宣傳活。研究制定了2017年各區縣(市)節能降耗績效考核任務目標,并結合省市節能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節能檢查。

     

      2.狠抓環境綜合治理。認真實施《常德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集中開展了燃煤鍋爐污染整治、非煤礦山關閉、工業大氣污染防治、黃標車淘汰、餐飲油煙治理、油氣回收、工地揚塵管理等7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整治行動,劃定了農作物秸稈禁燃區,淘汰了企業落后產能。出臺了飲用水源保護方案,組織實施了飲用水源周邊環境專項整治行動,確保了城鄉居民飲水安全。與中科院水生所合作成立了常德市環境工程治理中心,進行種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水生物試點工作,促進了水環境質量改善。啟動了土壤優先保護和污染綜合防治項目庫建設工作,確定了優先保護、重點修復的區域、場地、措施、目標和治理修復項目,組織實施了國家重點環保項目石門雄黃礦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項目(2014年常德市被列入全國6個土壤污染防治綜合示范區之一)。開展了沅水流域電鍍行業整治,關閉淘汰小電鍍企業,啟動了常德電鍍產業園建設。

     

      3.推進新能源項目建設。光伏發電方面:太陽能光伏電站實現了從無到有,常德經開區和津市工業園區的光伏屋頂電站并網發電,漢壽60MW漁光互補光伏電站和桃源60MW農業生態光伏電站項目也正在建設,2017年,全市共爭取光伏發電建設指標270兆瓦,經國網常德供電公司驗收合格,全部并網發電;光伏扶貧方面:2017年,全市共爭取123個貧困村光伏扶貧建設指標,累計爭取指標137個,截至目前,所有項目均已全部完工;風力發電方面:2017年,常德市已有桃源西安、石門子良和臨澧桐山3個風力發電項目納入全省風電建設計劃,總裝機容量為15萬千瓦,其中,臨澧桐山風電場項目前期工作進度較快。其他方面:在澧縣生物質電廠投產運行的基礎上,新增了裝機容量為3萬千瓦的臨澧凱迪生物質電廠;全市農村戶用沼氣保有量達29萬口,入戶率達到了22%;全省第一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德山垃圾焚燒發電廠持續高效運行,澧縣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預計2018年可投產運行;新建的石門余熱發電項目也快投產運行。

     

      4.完善能源基礎設施。一是落實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委托專業機構編制了《常德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2016-2020年)》,對全市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整體規劃和布局。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充電站6座,充電樁203個,在建充電站3座,充電樁65個;引進了深圳科陸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常德市開展新能源產業生態集群建設。二是升級改造農村電網。2017年1-11月,全市農網改造投資5.53億元,完成了394個村網改造升級;城市配電網投資3774.6萬元。三是強化天然氣管網建設。岳陽華容-安鄉的輸氣管道工程主體已完工,目前正在進行通氣調試。四是有效利用地熱資源。現已完成《地熱能開發利用專項規劃》的編制,并引進北京泰利公司在柳葉湖、桃花源等地開展了中深層地熱能(溫泉)開發試點工作。

     

      (二)實施城市“雙修”。2017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批準湖南省常德市為全國第三批38個城市“雙修”試點城市之一。試點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作為當前城市建設管理的主要任務和治理城市病、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圖4 常德城市“雙修”踐行“三改四化”模式

     

      1.精準開展前期調查評估。試點以來,市委、市政府組織住建、規劃、環保等部門全面開展兩個調查評估:一是調查評估生態環境,全面調查中心城區及周邊的山體、河道、湖泊、植被、綠地等自然環境的現實情況,找準生態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亟需修復的區域。二是調查評估城市發展,全面評價常德市城市發展狀況和規劃實施情況,梳理設施條件、公共服務、歷史文化保護方面存在的短板,匯總建立數據庫,為制定科學合理、針對性強的實施方案打下了堅實基礎。

     

      2.不斷完善實施方案。在制定城市“雙修”實施計劃方案中,常德市根據調查評估和規劃實際情況,嚴格按照“三個堅持”的原則:堅持政府統籌、項目帶動;堅持問題導向、精準制定;堅持因地制宜、科學推進。目前,市住建局正在根據《湖南省城市雙修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對常德市的城市“雙修”三年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正在進行調整完善。目前《城市“雙修”總體規劃》已形成初步成果。

     

      3.建立落實監督考核制度。從2017年起,已將城市“雙修”情況納入對武陵區人民政府、鼎城區人民政府、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柳葉湖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和市直各責任單位的年度績效考核內容,明確考核指標體系和監督管理要求,對未完成任務的單位實行嚴格問責,每半年對城市雙修工作情況進行通報,對工作不力的主要領導進行約談,提出整改意見,進行督辦。

     

      4.穩步推進“雙修”項目。全力推進綠色建筑、新河水系綜合整治工程、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和陽明湖片區建設,目前新河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已進入施工階段;建設節能項目竣工77個,建筑面積達400.65萬平方米;已建成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3個;常德市及轄屬區、縣(市)氣象部門已建成由1個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國家基本氣象站、5個國家一般站,7個六要素自動觀測站、192個區域自動站,1個大氣雷電監測站、1個新一代多普勒雷達監測站以及1個大氣成分監測站組成的綜合監測網。除上述項目外,過江隧道、沅江風光帶升級改造、丹洲生態城、棚戶區改造、城區4個大型停車場和裝配式綠色建筑等重點項目建設,也正在圍繞氣候適應型試點城市建設而穩步推進。力爭到2020年,常德市將實現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1%、綠化覆蓋率達到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的目標。

     

     


     

     

    圖5常德汛期多部門聯合會商適應氣候變化

     

      (三)積極建設海綿城市。常德市在積極創建海綿城市范例,有效應對強降雨天氣,確保城市水安全等方面的建設成效,已得到國家多部委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多次在中央媒體上推介,并在喜慶黨的“十九大”全國“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亮相。

     

      1.建設背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開發強度高、硬質鋪裝多、雨水調蓄滲滯能力減弱,內澇災害時有發生;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直排進入河道,河水渾濁發臭,水面藍藻泛濫。內澇問題成為市民的“心頭之患”,水體黑臭成為常德市的“城市之殤”。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12月,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三部聯合啟動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工作。2015年4月,常德市以優異成績從135個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躋身全國首批16個試點城市之一。

     

      2.建設進度。試點海綿城市建設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的指導下,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積極探索,因地制宜,開創性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系統謀劃和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五大工程148個子項目,總投資78.15億元。截至2017年12月,已完成工程項目113個,在建項目35個,已建成面積52.98平方公里(試點區域內27.58平方公里,試點區域外25.4平方公里),在建項目35個,在建面積6.41平方公里,已完成投資64.22億元,投資完成比達82.2%。水質及內澇方面,已整治完成內澇點15個、黑臭水體4條,建成區不積水面積達34.97平方公里,占示范區面積的96.9%,剩余1個內澇點及3條黑臭水體預計海綿總驗收前可全部完工。已完成市人大機關、市檢察院機關、市環保局機關、芷蘭居小區、金色曉島小區等48個院落改造,建成面積3.83平方公里(試點區域內2.72平方公里,試點區外1.11平方公里);在改在建項目50個,面積3.85平方公里(試點區域內45個,面積3.58平方公里,試點區域外5個,面積0.27平方公里)。計劃建設屋頂綠化28.4萬平方米,已完成17.2萬平方米。常德市污水凈化中心、船碼頭、柏子園片區等三個擴容提質改造PPP項目,已全面動工,北控水務、首創水務等社會資本也參與到了常德市的海綿城市建設。近兩年,為了著力常德“海綿城市”建設,各銀行機構統籌調配信貸資源,優先對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給予貸款支持。2016以來,常德市已獲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融資30億元、45億元海綿融資貸款,同時,常德市還與建設銀行合作設立了20億元海綿基金,也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紛紛達成戰略合作意向。

     

      3.建設成效

     

      一是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特別是近兩年來試點項目的實施,常德市水環境明顯改善,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大提升,水生態進一步優化,水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承,促進了城市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范例工程,主要包括:產生了“大、中、小”海綿體并重構建;老城區合流制排水體系排放的污水、在終端得到有效處理;黑臭水體按流域綜合治理;海綿城市建設與黑臭水體治理、棚戶區改造、開發旅游和環保新產業等工程融合推進;地下給排水管網實行機器人檢測與非開挖修復等,基本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黑臭水體在消除、熱島效應在緩釋。

     

     



     

    圖6 常德柳葉湖生態修復顯見成效

     

      二是助推全域旅游效果顯著。常德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注重融入大量旅游元素,賦予其城市景觀、生態廊道、旅游休閑等新功能,凸顯生態、休閑、健康、美麗、文化五大元素,把海綿城市建設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美麗經濟”。先后打造了常德詩墻、常德畫壁、柳葉湖環湖景觀帶、穿紫河水上風光帶、武陵閣步行城、德國風情街、常德河街、老西門歷史文化街等一批海綿亮點項目,成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老西門文化與商業雙贏,大小河街、穿紫河水上觀光巴士游客如織,萬達金銀街、武陵閣步行街流金淌銀。數據顯示:2017年國慶小長假期間,常德共接待國內旅客360.24萬人次,同比增長36.93%,其中常德河街接待旅客11萬人次,穿紫河游船接待1.1萬人次,船票收入約200萬元。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助推旅游效果顯著,城市品牌越來越響亮,2017年農歷正月初二,中央電視臺在黃金時段向全國特別推介了穿紫河·河街夜景風光帶,在世界環保日期間,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及新聞頻道以《穿紫河換新顏 成為城市碧玉帶》為主題隆重推介了常德市穿紫河治理經驗;2017年8月,紅網、時刻新聞“今日頭條、鳳凰網等同步推出大型主題融合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講述了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故事,海綿城市逐漸成為常德市響亮名片。

     

      三是海綿城市“虹吸效應”助力宜居城市建設。隨著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縱深推進,城市建設的投入營造了優美的城市環境,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大大促進了商業、地產等市場的繁榮。2017年6月,常德市與復星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海綿城市建設、產業合作、文化旅游等方面展開合作。以房產開發土地升值為例,常德市708、709地塊拍賣地價創歷史新高,分別達到704萬元/畝、781萬元/畝,樓面地價達3756元/平米、4188元/平米。目前,環柳葉湖、穿紫河沿岸土地出讓市場炙手可熱,全國著名房產開發商來常德市洽談投資者絡繹不絕。隨著保利、恒大、萬達、碧桂園、華僑城、友阿、綠地、同元、景域、禾田居、美的等實力企業的進駐,常德市即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泛湘西北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

     

      4、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依法治城,著力制定落實政策。制定和出臺了《常德市人民政府關于穩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意見》、《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意見》、《常德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5-2030年)》,并在湖南省率先推出的首部有關飲用水水源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既《常德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出臺了《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規劃管理規定》,在項目選址、設計條件核發、用地規劃許可,已將海綿城市的要求納入其中,作為土地劃撥或掛牌出讓的必要條件之一,并在選址意見書、規劃設計條件及用地規劃許可證中體現海綿城市的要求。嚴格落實“兩證一書”制度。嚴把技術審查關,將海綿城市專項設計納入規劃方案進行審查,未編制海綿城市專項設計的規劃方案一律不予審批,不得進入初步設計與施工圖設計。在施工圖審查中嚴格把關,未進行海綿城市專項設計的建設項目不予核發工程規劃許可證和進行施工圖簽批。

     

      二是突出規劃引領,著力編制實施方案。常德市聘請中國城市建設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常德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和《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規劃內容主要包括:項目背景及技術路線;海綿城市建設基礎條件;特征及問題分析;規劃目標與戰略;中心城區海綿格局規劃;海綿城市系統規劃;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規劃協調;近期建設指引;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投融資機制;體制機制建設。《方案》已明確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指標、技術路線、建設任務、主要示范內容和主要保障措施,并對預期效益進行了可行性分析。建立了項目庫,并對項目建設進度、投融資模式和投資額度做出了安排;《規劃》和《方案》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問題導向、飽含技術金量、操作切實可行的方案。

     

      三是突出源頭控制,著力流域整體推進。通過海綿項目的實施,常德市水環境明顯改善,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大提升,水生態進一步優化,水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承,促進了城市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范例工程,基本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黑臭水體在消除、熱島效應在緩釋。目前,穿紫河水質穩定在IV類水質,穿紫河流域在內的約22平方公里已形成了海綿連片效應。目前,試點區域外的西城區以兩師、兩校為中心約1平方公里的區域已基本完成海綿城市建設;北城區以北部新城建設為契機,在建、已建太陽大道、北師大附中、湘雅醫院等30個項目,約19.3平方公里的范圍已基本完成海綿城市建設;東城區6.1平方公里范圍內依托保利地產、大唐司馬和潤景園組成的房產項目,均按照海綿城市控規實施,常德市整個海綿效應影響區達62.5平方公里,遠超國家部委要求的試點任務。

     

      四是突出水系治理,著力生態環境改善。常德市注重在“滲、滯、蓄、凈、用、排”各個環節綜合施策,如在護城河的治理上,常德市融合了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和排澇除險等多項技術措施,通過采用各種低影響開發技術,減少徑流總量,有效削減徑流污染負荷;通過清理沿岸垃圾和對河道進行清淤疏浚,保證了護城河排水暢通并促進水體水質改善;通過退耕還湖,建設生態駁岸和生態浮島,種養、繁殖水生動植物,改善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使水生態系統恢復良性循環。運用“6+1”根治“良方”,即控源、截污、凈水、清淤、生修、活水加污水廠集中處理的方式,徹底消除黑臭水體。目前,雨水機埠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內澇點和黑臭水體已基本整治,防洪大堤已提高到具有抵御100年一遇的抗洪能力,且融入了山、水、詩、畫等文化元素。

     

     



     

    圖7 常德與德國漢諾威水協合作打造海綿型校園

     

      五是突出功能配套,著力市民生活優化。一是大力推進城市管網建設。改造大街小巷207條、310公里,改造地下管網520公里。在改造地下管網過程中,常德市采用CCTV監測和非開挖等先進技術,有效解決了管網堵塞、破裂、滲漏等問題,切實提高了城市雨污水處理能力。運用非開挖技術有效解決了管網堵塞、破裂、滲漏等問題,切實提高了城市雨污處理能力。2016年7月1日至2日,市城區經受了24小時累計降雨達177.8毫米的嚴峻考驗:2017年6月30日晚11時30分起,市城區遭受特大暴雨,6小時之內降雨量達到93毫米(超去年同期2倍),無一人傷亡,無直接經濟損失,沒有出現“城內看海”的情況。二是大力推進海綿院落建設,常德市采取示范型、標準型、輔助型院落建設的辦法,分別建成了居民小區院落、機關事業院落、規模企業院落。三是大力推進公園綠地建設,新建和改建了濱湖公園、屈原公園、白馬湖公園、丁玲公園、詩墻公園等10個公園。

     

      六是突出文化植入,著力城市品位提升。常德市的青山綠水、河湖濕地是最寶貴的旅游資源,“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本身就是一張響亮的城市名片,常德市在實施內河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中,注重文化的植入,在項目建設中傳承歷史文脈。復制了窨子屋、大小河街、常德城墻等歷史文化古跡;在項目運營中融入商業元素,新建了萬達廣場、友阿廣場、歡樂城、金銀街等;在景觀打造上彰顯水城特色,增設了親水棧道和慢行系統,打造了歡樂水世界、柳湖沙月、螺灣觀鳥、柳葉湖環湖賽道和穿紫河夜景秀等項目。

     

      七是突出產能互動,著力發展海綿產業。一是開展技術研發。以湖南文理學院為平臺,與華東師范大學、中南大學等7所院校聯合組建了常德海綿城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綿城市生物與濕地研究院,專門從事城市海綿城市新型生物海綿體的研究開發、濕地生態環境修復與重建技術研究、海綿城市景觀動植物基因的編輯與利用、新型雨水系統及管網設計的研究。二是加強產業引導。常德市組建專門的海綿公司,具體從事項目建設、運營、維護和管理,催生了一批滲水磚、滲水管、雨水收集箱等海綿城市建材生產企業。三是延伸產業鏈條。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強化了信息化產業、房地產開發業、全域旅游業、教育培訓業、健康養老業等一批配套產業,助推了旅游、商貿、體育、養老、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

     

      三、未來工作思考

     

      (一)認定綠色發展。繼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圓滿完成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和城市“雙修”工作;要自主創建環境教育特色市、全域旅游特色市、體育運動特色市、綠色食品特色市、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特色市;要大力倡導消費者的生活環境和所有消費資料對健康有益無害;消費者在工作生活中注重節約資源和能源等。鞏固發展試點成果,探索建立海綿城市創新機制,加快修編城市總規、各項專規和控制性強規;盡早出臺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加速推進績效考核監測平臺建設。結合城鎮帶動大會戰,力爭2018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海綿型院落、海綿型道路、黑臭水體治理等項目建設。及時總結經驗。重點總結城市防洪排澇案例、黑臭水體綜合治理案例、產業開發成功案例、文化傳承成功案例、國際合作成功案例。做好收官之年的績效考核工作,力爭常德市三年試點績效考核進入“優秀”行列。

     

      (二)加大保障力度。加大組織保障力度;市區兩級擬組建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正式工作機構,由組織人事部門選調有事業心、有責任感,工作作風扎實,想干事、會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同志安排在工作機構,對在推進氣候適應型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委以重任。加大法制保障力度;擬出臺執行一系列有關能夠加速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又很接“地氣”的地方法規、政策和制度。加大資金保障力度;擬積極爭取中央專項資金,支持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市區兩級財政每年年度預算支出,擬單列一定比例的資金保障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鑒于各級財政投資有限,廣泛利用PPP合作模式,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大型工程。加大技術保障力度。聘請國際國內頂尖級技術團隊指導和參與常德市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

     

     



     

    圖8 常德積極推進城市綠色發展模式經驗走出國門

     

      (三)打造地區特色。造就中國特色,體現體制優越,能辦大事。造就湖南特色,體現心憂天下,敢為人先。造就常德特色,體現人民智慧,眾志成城。立足長江中下游、洞庭湖畔地域特點,堅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信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承諾”,積極創建城市適應氣候變化高、精、尖范例工程。

     

      通訊員:常德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副局長李遠國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資訊
    部長點贊的“城市會客廳”,如何從“生態痛
    探訪山東水資源調查項目:科技賦能水下數據
    提高、提前!一組數據看“十四五”節水型社
    IE expo China 2026第二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行業標準《城鄉
    國家重大水利工程重慶市藻渡水庫工程全線首
    重慶市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創新中心獲批
    德陽市“三舉措”助力全市水環境質量提升
    江西九江堅持海綿城市理念 建設“會呼吸”
    3000多條地級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熱點資訊排行
    1澳大利亞悉尼多個飲用水集水區檢出“永久性
    2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3第26屆中國環博會——國際退役動力電池、
    4第26屆中國環博會——國際沼氣與農業廢棄
    5陽泉市財政局下達省級補助資金 支持城鎮排
    62024水業可持續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辦
    7解鎖循環經濟密碼,開啟產業黃金市場 第2
    8AI模型揭露美國地下水污染:超7100萬
    9什么導致了西班牙極端洪澇?
    10西班牙媒體:洪災過后,西班牙魚米之鄉自然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 | 法律聲明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Copyright © 2000-2022 www.jsbaseball.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業網互聯網站 經營證許可證編號:京ICP備202203225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2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