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頻道明起推出環(huán)保調查紀錄片———
"以前我們都認為以色列是世界公認的最缺水的地區(qū),人均擁有水量只有311立方米,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所在的北京、華北地區(qū)、海河流域人均水擁有量比以色列還少,只有289立方米;以前一說污染,我們就想到那是因為企業(yè)排污造成,只要工廠排放達標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環(huán)保標準不比美國、歐洲低,所不同的是,污染總量要遠遠超過河流的負載能力。"明晚(15日)8點15分起,我國第一部全面真實反映國內水資源整體狀況的電視紀錄片《水問》將在央視新聞頻道8天連播。
《水問》分為8集,從水危機、水治理、水生態(tài)、水安全、水智慧、水文明等角度來分析中國水問題。在每一集里,觀眾都能看到大量的與水有關的故事。在《水問》中,該紀錄片總導演王猛寄希望探索一種新的表達方式,把最適合電視表達的影像故事和不適合電視表現(xiàn)的理念和背景結合。在最后一集講水和人類文明的關系時,劇組就把眼光投向了三江源的上游瑪多扎陵湖鄉(xiāng)的一個副鄉(xiāng)長,他的工作非常尷尬?,敹嘣兄Шh的美譽,如今也面臨著嚴峻的問題。為了保護長江源頭的水,他必須動員牧民搬遷,在這個過程中,一個牧民一直躲著他,到最后他一步一步說服了這位牧民。尤其是在故事結尾的時候,副鄉(xiāng)長說服了每一個牧民都準備搬遷,他在小學里說了三句話:大家都搬遷走了,但是這個地方永遠是我們的家;不管你們走到哪兒,你們都要記住,等這個地方建設好了,我們還要回來的;黃河我們叫她母親河,她不僅僅是我們的母親河,也是下游那么多老百姓的母親河,我們搬遷是為了讓下游的人們都能喝上水。
為了這部全長360分鐘的紀錄片,攝制組在兩年中走遍大江南北,在雪山、高原、沙漠和城市,用鏡頭記錄了中國最缺水地區(qū)人們的生活,展現(xiàn)了城市生活中的節(jié)水困境,披露了觸目驚心的湖泊、河流污染調查結果,并通過訪問專家的方式,分析了水危機出現(xiàn)的深層次原因。"水問"這個名字,在王猛心中充滿中國文化的含蓄和禪意,但顯然其英文名字更直抒胸臆和切中主題——"thewatercries"——水之呼吁、傾訴、哭泣……
除了在晚間黃金時間播出的紀錄片《水問》外,本周新聞頻道還將和《焦點訪談》、《新聞會客廳》、《每周質量報告》、《面對面》等名牌專題節(jié)目聯(lián)動,全方位探討中國的水資源話題。(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