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泉州市政府執行市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關于加快近海水域環境污染治理的決議》的第三年,成效顯著,泉州近海水域水環境狀況呈現近年來最好水平。
昨日,記者從泉州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主任會上獲悉,截至9月底,今年泉州全市近海水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工作投入資金6.2億元,全市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取得積極進展,COD和SO2排放量持續下降,上半年泉州市是全省實現“雙減排”的兩個設區市之一。
51個項目基本按時序推進
據悉,2008年度計劃實施的81個整治項目中,有20個可提前完成,51個基本按時序進度推進。
其中,豐澤區東海電鍍集控區已完成關閉,南安水頭電鍍集控區建設進展順利,石獅市伍堡、大堡污水回用工程提前完成年度任務,城東組團、北峰組團、惠南工業區等污水處理廠和江南片區污水總泵站已投入試運行,江南片區3號泵站也已建成通水。
晉江、石獅、惠安等地內溝河治理取得成效,水質明顯改善。惠安臺商創業基地計劃在基地內建設一座小型污水處理站,已完成管網鋪設。惠安還在治理計劃外新增垃圾轉運站、新增生態農業模式的生豬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工程和發展海水生態養殖等4個治理項目。
47件掛牌督辦案件完成整改
近海水域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推進。據了解,今年6月份泉州市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檢查提出的8條建議、5個具體問題,基本得到落實或正在落實中,12個滯后項目有3個完成整治任務或趕上季度進度,基礎設施配套管網建設進度有所加快,省、市掛牌督辦的47件環境案件則已全部完成整改,惠安縣臺商創業基地的環保規劃已在編制,污水處理站預計年底前投入使用,全市水煤氣站的調查摸底工作已經完成。
所有縣(市、區)都有污水處理廠
環?;A設施建設也在不斷推進,已初步形成覆蓋全市的環?;A設施網絡,在全省設區市中率先實現所有縣(市、區)均建成一座以上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已完成70%,垃圾收轉處體系建設不斷推進。
泉港普安制革集控區、南安水頭電鍍集控區等部分集控區配套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全市11個工業區計劃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不僅如此,泉州還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推進污水的處理及再生利用,建設了一批中水回收與利用工程。
118家企業(單位)納入監測
目前,泉州全市安裝并聯網污染源自動監測監控設備的企業(單位)達118家,基本涵蓋全市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染集中控制區、垃圾處理廠和火電廠等重要敏感的污染區域和單位。
在做好自動監測監控的同時,職能部門加大勤查重罰力度,對重點污染源企業進行勤查密訪,對環境違法企業采取最高限額罰款、登報承諾整改、向銀監部門通報違法信息等多種措施,有效遏制環境違法行為。今年來,群眾投訴的環境案件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流域、溝河水質明顯改善
列入今年治理計劃的大部分溝河正按時序進度整治,預計年底可全部完成。
據悉,泉港區龍馬溪、山腰支渠、壩頭溪,晉江市九十九溪、南低干渠,石獅市下宅溪等溝河,惠安蔗潭溪干流、下宮溪、黃塘溪等,南安后店溪、大盈溪等流域、溝渠的水質明顯好轉,周圍環境臟、亂、差現象有所改觀,泉州市主要的入海河流(溝、渠)入海處水質與其相應的功能區劃要求的差距逐步縮小。石獅市內溝河東排水溝和南低渠、晉江市內溝河上下游和南低干渠采用生態治理,既改善水質,又美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