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建成了龍溪河水質自動監測站,圖為監測站取水點。
經過近兩年的工農業、垃圾、生活污染專項整治,高新區(江海區)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河面無大面積漂浮垃圾,三個監控考核斷面水質改善效果顯著。
本月初,高新區(江海區)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工程PPP項目談判小組與社會資本方凱利易方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廣州市水電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廣州資源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聯合體簽署確認談判備忘錄,并將于近期正式簽約。
高新區(江海區)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即將進入關鍵工程整治時期。
在工程不斷推進、成效不斷顯現的背后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未來,高新區(江海區)將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
整治方案接地氣、重實效
“黑臭水體整治一波三折。”吳清貴是區住建水務局副局長,講起近幾年治理黑臭水體的經歷,感觸頗深。
他回憶,2015年7月,我市對潭江流域整治實施“河長制”,轄區龍溪河、麻園河、馬鬃沙河總長約22公里列入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范圍,高新區(江海區)根據上級的部署,全面推進轄區內河道整治工作,對黑臭水體宣戰。
據吳清貴介紹,三條河流流經轄區商業、工業中心,是轄區排澇防洪和工業、生活廢水排放的重要通道。“這些年,工業發展加快,沿岸廠企迅速發展,污染逐年增加,加之轄區本身地勢低平,河道水流速度慢,排澇能力差,水質污染日益嚴重,群眾很有意見。”他說。
記者了解到,臺風“彩虹”過境時,高新區(江海區)遭暴雨侵襲,僅僅幾天,就造成了3000多萬元的損失。治水團隊意識到:黑臭水體整治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水安全、水環境工程需要一肩挑、兩手抓,要竭盡全力解決困擾群眾的實際難題。”吳清貴說。
對此,高新區(江海區)制定了一套接地氣、重實效的整治方案,在整治黑臭水體方面采取引水增流措施,加快內河水體流速;同時擴寬河道,結合底泥清淤、鋪設截污管網,設計生態修復系統,進一步凈化水質。在水安全方面則主要是擴寬清淤,新建龍泉滘電排站,逐漸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采用市場化機制運作
明確了整治方向,新的問題又來了:這樣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資金從哪來?據高新區(江海區)財政部門統計,2016年區財政收入10.25億元,支出15.57億元,該項目靜態投資6.66億元,占收入64.98%,占支出42.77%,以該區目前財力無法滿足項目需求。
而水安全問題、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和招商引資環境,黑臭水體整治刻不容緩。最終,工作組選擇嘗試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在業內人士看來,高新區(江海區)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工程完全采用市場化機制進行運作,在全市、全區范圍內首創黑臭水體治理的創新樣本。請企業全程參與水體治理,后期按照效果付費。“具體來說,就是企業結合自身技術優勢,提交技術方案和投資報價,中標后參與整個項目的設計和全過程投資,后期負責施工和運營。政府則完全采用市場化機制,通過考核水質達標情況來判斷是否向企業支付費用。”吳清貴介紹。
如此一來,只有那些真正追求品質、效率優先、對治理效果負責任的企業,才能最終取得“勝利”;作為政府來說,通過流程優化節約了時間成本,對貫穿全程的項目實施監控,減少了政府資金浪費,驗收與付費直接掛鉤確保了治理效果,形成了“雙贏”的合作局面,真正實現了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建設的效益最大化。
以該工程為例,自啟動以來,高新區(江海區)水務、財政、發改等部門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在無任何經驗和借鑒的情況下,破解層層難題。據區住建水務局水務科負責人劉樂成介紹,工作組加班至凌晨兩三點是常事。他還笑稱,現在進程過半,每個人都從門外漢晉升為了“資深專家”。
截污是基礎,機制是關鍵
政府花費大量資金用于黑臭水體的治理,那這些資金都花在哪里呢?記者從區住建水務局了解到,在對黑臭水體的整治中,最基礎、最為重要的就是截污這一環節,而黑臭水體的治理資金就有很大一部分用在截污這項工程上。
“可以說截污是治理的基礎,只有在污水截流后,配合其他的治理方式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拿清淤來說,如果不截污,即使淤泥被挖走,污水還是會繼續將河底的淤泥污染,那清淤就沒有作用了。”吳清貴告訴記者,截污工程的效果預計占到黑臭水體治理效果的60%。
除了截污以外,引水泵站和排澇泵站也是一個“花錢大項”,據劉樂成介紹,這些引水泵站和排澇泵站,一個就要好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
黑臭水體的整治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截污這一環節,而最為困難的也是這個環節。吳清貴舉例:“比如說麻園河,河岸兩邊有很多居民居住點、市政排污管,我們只能通過截污管網收集污水進行統一處理。當然還有我們收集不到的,例如居民隨手丟棄的垃圾、大件家私等,這些就需要專人到河道上打撈,費時又費力。這也需要建立長效機制,逐漸培養市民的環保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