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環保工作 促進又好又快發展 |
發布日期:2009/1/16 15:53:48 |
環保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應突出科學發展這個主題,轉變思想觀念,規范執法行為,把工作重點轉到加強環境監管、服務經濟發展和提高自身素質上來,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確保在學習成效上有新收獲,思想認識上有新提高,機關作風上有新改進,環境監管上有新舉措,服務經濟上有新貢獻。
以科學發展觀作為環保工作的行動指南。在深入開展“解放思想、科學發展、富民強市”大討論活動中,要進一步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的理解和把握,牢固樹立發展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法制意識,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解決理念上、體制上、方法上與科學發展觀不相適應的地方,促進經濟和環境的高度融合,破解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難題,樹立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在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要找準產業承接與環境保護的最佳結合點,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最大品牌,嚴格做到三個不引進: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國家明令禁止的不引進;嚴重污染環境、環評通不過的不引進;高能耗、工藝落后、附加值低的不引進,走“園區式、污染低、用地省、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產業和生態的共贏。對環境超容量、排污超總量、執行關停淘汰落后產能不到位的縣區實行“區域限批”和“行業限批”。對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審批的建設項目嚴格執行“七不準”規定,建立強有力的源頭防控體系。
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開展環保工作。始終把服務經濟發展作為環保工作的首要任務,重點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問題。工作中要突出富民強市的大局,圍繞科學發展,增強服務經濟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轉變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促進永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工作中要從嚴規范執法行為,簡化辦事程序,為業主營造優良的政務環境。按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三同時”等制度,嚴把環境準入關,從源頭上防止新污染產生,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項目,建立綠色通道,積極與業主、上級環保部門聯系,提供優質服務,及時跟蹤掌握項目進展情況,促進項目早開工、早投產,確保服務經濟發展不滯后。以工業園為平臺,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構建生態工業體系。按照“關小、治大、扶優”的原則,以整治和減排工作為抓手,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優化產業結構,整合社會資源,將企業做大做強。充分利用實施“五個一批”騰出來的環境容量,大力發展高效益、高科技、低消耗、低排放的規模產業,建設一批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的企業。
加強環境監管,建立長效機制。要大力推進依法行政,不斷規范執法行為,在提高執法效能、服務質量和規范管理上下功夫,不斷完善監管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逐步推進環境監管的程序化、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要抓緊建立環境風險隱患臺賬,加強對重點污染源的巡查力度,督促和指導企業建立環境應急預案,努力防范環境風險,有效保護環境安全。建立環保專項行動后督察制度,對典型環境違法案件和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督辦,重點檢查取締關閉、停產整治、限期治理等行政處罰措施落實情況,加強部門配合,建立環境違法案件移送制度,著力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建立污染源自動監控平臺,提高用科技管理環境的水平。要不斷總結提升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使之上升為制度、規范和機制;強化對薄弱環節的監管,緊緊圍繞解決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建立健全制度和機制;創新監管模式,開拓環境監管的新領域。
始終把維護群眾環境權益作為環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切實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要以胡總書記提出的“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潔凈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為目標,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做到環保執法無禁區。繼續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加強對重點污染源和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監管力度,開展瀟湘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要依法查處,尤其要加大對小采礦、小冶煉、小造紙等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依法關停違法排污企業;要注重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步伐;開展中高考禁噪行動、強化電磁輻射、油煙污染的環境管理,保障群眾身體健康;要積極拓展群眾污染舉報渠道,確保12369污染舉報投訴電話暢通。
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為群眾服務的水平和本領。要加強作風建設,創建學習型、效能型、廉潔型機關,集中解決干部隊伍作風建設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著力打造一只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紀律過硬的環保隊伍。大興求真務實、調查研究、勤奮學習之風,建設和諧機關,爭當學習模范、工作標兵。堅決執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責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時辦結制、效能告誡制等行政效能制度,對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對督查中發現的違紀行為,責令及時處理。(作者系湖南省永州市環保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
|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