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內行業信息 | 國外行業信息 | 國內政策 | 行業技術 | 企業動態 | 展會信息
      當前位置:首頁 > 國內行業 > 海水淡化拯救“水危機”
    海水淡化拯救“水危機”
    發布日期:2009/1/12 15:11:10
    全球淡水資源正在枯竭,已成為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從人類的終極生存目標而言,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水危機的最后防線和救贖。目前,淡水資源嚴重匱乏的中東地區,已經把海水淡化作為主要的淡水資源。

      早在1977年,聯合國水問題大會就提出:水不久將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危機,石油危機之后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6年聯合國“對世界淡水資源的全面評估”的報告中第一次提出:缺水將嚴重制約下世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并可能導致國家間沖突。

      而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海水淡化技術研究和產業應用,并提升至戰略高度,搶占產業和技術制高點。

      海水淡化大勢所趨

      我國沿海地區天津、大連、青島、浙江都相繼建設了一批海水淡化項目。到2007年初,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裝置43套,日產淡水量15.8萬噸。目前我國在建和待建的海水淡化工程有30項之多,其中有1/3的工程淡化規模達到了10萬噸/日以上。全部建成后,我國海水淡化規模將會達到195.8萬噸/日。

      這些項目中,規模最大的是天津北疆電廠海水淡化,建成后規模將達到42萬噸/日的規模。

      海水淡化產業在中國能夠迅速發展,主要有3大推動力:缺水、水價上漲以及工業需求。

      中國的人均占有水資源量不足世界的1/3,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一項調查顯示,在全國661個城市中有420個以上的城市缺水,缺水量約70億立方米。

      自來水價格上漲成為一個必然趨勢,國家發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多次發出漲價信號。這使得(海水)淡化水與自來水價格更具可比性,為海水淡化產業拓展了更大空間。天津市發改委高技術處副處長常冬至說:“天津市提出一個自來水漲價的基本方案,每噸每年漲5毛錢左右。很可能不久以后淡化水和自來水進入共同的市場,雙方在價格上更具可比性”。

      工業發展耗水量的巨大需求,直接推動了我國上馬大型海水淡化項目。目前,海水淡化大多數是作為大型鋼鐵、化工、發電等耗水量大的企業的配套設施建設。

      為了節省能源、資源的運輸成本,提升全球競爭力,中國大型鋼鐵、化工和發電項目都在沿海地區上馬,或搬遷到沿海地區,形成臨海工業布局。這些地區淡水資源非常緊張。對于天津、青島、大連等地新上馬的大型發電、化工項目來說,配套海水淡化已經成為一個戰略選擇。天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項目,就是為一個百萬噸大型乙烯化工項目提供淡水資源。在首鋼曹妃甸項目和鞍鋼鲅魚圈項目中,海水淡化項目作為循環經濟的一個亮點。世界上超超臨界百萬千瓦級容量最大的火電廠——華能玉環電廠運轉每天需要3萬多噸淡水,全部來自于海水淡化。

      政策激勵日漸成熟

      一個關系到國家未來競爭戰略的產業,在發展起步階段尤其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海水淡化技術及應用在國外蓬勃發展,但我國在這方面進展緩慢。直到90年代末,在國家部委的重視和政策扶持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非常迅猛。

      2005年,國家發改委、海洋局、財政部聯合發布了《海水利用專項規劃》,《規劃》詳細介紹了中國目前的水資源狀況和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重要性,并據此規劃2010年乃至2020年海水利用發展重點、區域布局和重點工程,提出了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相關政策和保障措施。

      這是國家首次出臺的海水利用專項規劃政策。規劃出臺后,大大鼓勵了沿海地區政府、企業以及其他資本參與海水淡化項目建設,并且有大批工程上馬。《海水利用專項規劃》之后,又有一批關于技術成果轉化、產業標準以及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出臺。

      2006年,為了進一步推動和規范海水淡化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發展標準化,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國家海洋局等部委制定了《海水利用標準發展計劃》。

      2008年10月,國家海洋局聯合科技部發表的《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中,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調了“重點開發應用海水淡化技術”,加強海洋技術成果轉化,抓好大規模產業示范工程,“帶動海水利用產業快速發展”。

      此外,相關的稅收政策以及循環經濟法規中都有相應體現。在200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中,對于從事海水淡化項目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企業從事海水淡化項目的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給予“三免三減半”的優惠,即前3年免稅,后3年稅收減半。

      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國家鼓勵和支持沿海地區進行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節約淡水資源”。

      另外,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等法規中也有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

      在政策暖風的吹拂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設計的技術和設備先后涌現出來。

      2004年6月4日,山東黃島電廠3000噸/日低溫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運行,這項工程是國內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自主設計、自主加工制造蒸餾淡化裝置,這是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2006年11月,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承擔了“5萬噸/日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成套技術與裝備開發”課題,為了攻克大型海水淡化成套技術,重點突破單機25000噸/日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工藝、設計、制造、運行等關鍵技術,進一步推進海水淡化技術的自主創新,提高國內產業的競爭能力。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相當實力和競爭能力的國內海水淡化工程和設備制造企業,中國眾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天津膜天膜工程技術公司、濱海環保裝備(天津)有限公司、青島華歐海水淡化有限責任公司等等。

      根據濱海環保裝備公司總裁助理黃勁松的介紹,他們通過委托加工來引進、吸收、消化國際先進海水淡化技術,發展自己的海水淡化裝備;然后再通過這種模式升級換代,走出國門承攬海外業務。目前,公司已經承攬了泰國偉成發集團標的額4.8億美元、日產42萬噸海水淡化工程,這也是國內海水淡化公司目前“走出去”的最大項目。#p#分頁標題#e#

      《中國投資》獲悉,為了保障實現《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目標,目前國家發改委、海洋局等有關部門,正加緊研究制定《關于加快海水利用產業化的指導意見》,盡早出臺若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實質性支持政策,促使海水淡化解決沿海地區的缺水問題。

      技術創新須更上一層樓

      一個產業的發展,含金量所在就是科技創新和進步。

      目前中國海水淡化已基本具備了產業化發展條件,但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在關鍵設備如高壓泵、膜組件、能量回收裝置等還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產業化生產能力,在海水淡化工程建設中,這些設備主要依賴進口。同時,我國還缺乏大型海水淡化項目的設計建設管理經驗和能力,與國外動輒每日10萬噸甚至上百萬噸的海水淡化工程,我國目前已運行的項目上萬噸的都很少。

      國際脫鹽協會技術主席利昂?阿維爾布奇對《中國投資》說:“海水淡化產業已經在國外發展了幾十年,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而對于中國來說,海水淡化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還剛剛起步,中國需要國外的資金投入和國外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從堦指出:“現在我國海水淡化的膜基本上是從國外進口的。國內剛開始做,性能不如國外的好,還要經過市場考驗。這需要很長時間。”他同時認為,“關鍵技術設備、項目、材料等都需要進一步提高”。 

    目前,我國有南北兩大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機構: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中心和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

      1972年,國家海洋局成立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發中心,這是我國最早成立的關于膜和膜過程研究開發的單位之一,并且參與了多個海水淡化項目的建設。1982年,建成我國第一座海水淡化站——西沙永興島海水淡化站;1997年,在浙江省嵊山建成我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制造的500噸/日海水淡化項目;2000年,我國第一座1000噸/日海水淡化設備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2003年,在山東榮成建成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

      1984年國家海洋局和天津市政府共同組建了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根據研究所總工程師阮國嶺介紹,目前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已經形成了產學研相結合,有一支高素質的科研團隊,同時還能夠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成立了相關的設備制造和工程建設公司,承攬了國內外很多海水項目的建設,海水淡化設備出口產值達10億美元。

      本土企業欠缺投資能力

      海水淡化產業投資的特點是投資大,見效慢,周期長。根據專家說法,建設1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需要1億元人民幣。

      大型海水淡化往往不是一個企業能夠承擔的,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這既需要國家出臺一些扶持政策,還需要進行資本運作。

      由于中國從事海水淡化的企業相對弱小,我國的大型海水淡化項目建設大多是由國外公司完成的。

      新加坡海水淡化專家田先勇認為,這不單純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受項目管理、融資等方面的影響。中國在這方面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發展海水淡化產業,不僅企業自身要努力,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政府投資建設示范工程帶動產業的發展,同時政府的關注和扶持也大大鼓勵了企業積極參與,這促使新加坡海水淡化產業能夠迅速發展起來。

      “在中國,水價還沒有真正反映成本,淡化成本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大因素。同時,政府對于海水淡化產業態度不夠積極,沒有給予足夠的政策和資金扶持”,田先勇說。

      大型海水淡化項目一般需要數十億的建設資金。在國外企業背后,站著一群實力強大的投資銀行、投資商、基金。中國企業在融資方面的能力,則是非常單薄。目前,中國海水淡化工程建設更多還停留在“你有錢,我就給你做”的階段。而國外企業的做法則是,只要你有需要,我們就談價錢,談政策,何時為你建成。

      中國市場是熱點

      有數字顯示:未來20年內國際海水淡化市場將有近700億美元的商機。國際脫鹽協會技術委員會主席利昂?阿維爾布奇說,“中國未來會有幾十億美元的市場”。他說,“過去海水淡化產業關注的熱點在中東地區和歐洲西班牙等地,但現在英國、法國、新加坡、丹麥、日本等國家的海水淡化企業紛紛來到中國,從事技術、投資和建設活動”。

      中國膜工業協會秘書長郭有智向《中國投資》講了一件有趣的事情。2008年6月,他與水利部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領導一起參加了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水周。全世界60多個國家的水利部長出席,共計5000多位專家齊聚新加坡,討論的主要是中國的水問題。國外對中國水市場的關注可見一斑。

      當前,中國的海水淡化市場受區域和需求市場限制,大部分為沿海發達城市工業用水。隨著自來水價上漲以及最新海水淡化技術的應用,中國的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將有更大的突破。

      種種奇思妙想都在醞釀之中,甚至有人提出利用海水淡化解決北京的缺水問題。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從堦看來,這一設想并不虛妄。北京距離塘沽有170公里,主要看海水淡化后引入北京的成本,跟南水北調的成本相比看是否具有競爭力。這需要經過實際論證。

      高從堦提出,目前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最快的是天津,唐山曹妃甸也正在準備建設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隨著產業發展,可以規劃整個京津唐地區統籌搞海水淡化,統一調水分配。這樣可以使京津唐地區“自力更生、互助互利”,避免與其他省市爭奪有限的水資源。

      海水利用進入大發展階段

      文/本刊記者 尹娜

      政策大力扶持

      《中國投資》:國家在政策上對海水淡化產業有哪些支持?

      雷波:海水利用是解決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節能減排的必然選擇。

    為解決日益嚴重的淡水資源危機,促進海水利用產業發展,黨和國家高度關注并積極推動海水利用工作。胡錦濤總書記曾強調指出:“在合理開發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同時,重視開發利用處理后的污水以及雨水、海水和微咸水等水資源。”溫家寶總理在全國建設節約型社會會議上明確要求:“要大力實施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推進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前任副總理曾培炎多次對海水利用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積極研究開發大型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按照規劃要求,研究制定支持海水利用的政策措施”。#p#分頁標題#e#

      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海水利用已被先后列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以及《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等國家重要中長期規劃和文件中。

      為引導和鼓勵海水淡化企業的發展,2007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對從事海水淡化的企業給予了一定程度的財稅優惠:“企業從事包括海水淡化在內的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同時,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中也將“日產10萬立方米及以上海水淡化及循環冷卻技術和成套設備開發與制造”等5項海水利用相關技術和產業列入“鼓勵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

      產業化條件基本具備

      《中國投資》:能否介紹一下,目前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情況,已經取得了哪些成就?

      雷波:經過多年的科技攻關,我國在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海水利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術經濟日趨合理,海水淡化噸水成本已達到每噸約5元人民幣。部分技術如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

      先后完成了山東黃島3000噸/日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山東黃島10000噸/日反滲透海水淡化、天津堿廠2500立方米/小時化工系統海水循環冷卻和深圳富華德電廠28000立方米/小時電力系統海水循環冷卻及青島海之韻46萬平米大生活用海水等一批標志性示范工程。

      一批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大生活用海水后處理技術及海水氣態膜法提溴等海水利用新技術以及反滲透膜、海水處理藥劑、大型海水冷卻塔等新產品陸續出現。

      目前,海水淡化、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已進入萬噸級產業化示范階段。此外,海水直流冷卻技術、海水脫硫技術、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廣應用。海水利用技術日趨成熟,產業化條件基本具備。

      《中國投資》: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雷波:據不完全統計,到2007年底,我國已建海水淡化工程的產水能力已達到16萬噸/日,天津、青島、河北等沿海地區多個日處理10-20萬噸的大型海水淡化項目相繼啟動。很多沿海的大型電力、石化、化工企業,開始大量利用海水,目前年利用海水作為工業冷卻水量約420億立方米,其中電力行業利用海水作冷卻水量占90%。天津北疆、國華寧海等多個新建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電廠均計劃建立10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工程。 
    目前,我國市場成為國外海水淡化產品裝備制造集團的重要戰略市場。多個知名的海水淡化及產品裝備制造公司,包括以色列IDE、法國威力雅、新加坡凱發、德國西門子、意大利費賽亞、美國陶氏、美國海德能、比利時哈蒙等全球海水利用知名集團等,均已進入了中國市場。他們進入的方式也更為靈活,以前以產品輸出為主,近期則是產品輸出、合資、獨資、并購等多種方式綜合使用。

      此外,依托自主技術,我國也先后成立了西斗門、膜天膜、寶成、眾和等多家海水淡化公司。2008年7月,依托東方汽輪機廠、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和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3方聯合成立的眾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已向印度尼西亞出口了我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4500噸/日海水淡化設備。

      《中國投資》:目前,我國海水淡化很多關鍵設備還需要進口。在提高我國海水淡化核心技術競爭力方面,將有哪些舉措?

      雷波:目前,我國正在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成套技術研究和示范”重大項目為依托,開展大型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成套技術研究,將相繼建立5萬噸級海水淡化、10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百萬平米大生活用海水、千噸級海水提溴、萬噸級海水提鉀、萬噸級海水提鎂等示范工程,發展大型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技術裝備,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我國自主創新的海水利用技術、裝備、標準和產業化體系,全面提升我國海水利用技術核心競爭力。

      《中國投資》:當前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非常迅速,很多地方紛紛上馬海水淡化項目。如何保證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雷波:當前,我國沿海省市發展海水利用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各地紛紛制定出臺了本地區海水利用規劃和政策,并積極推進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項目的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在建、待建的海水淡化產水規模已達到近200萬噸/日,海水直接利用和綜合利用也進入新的大發展階段。

      為適應海水利用市場發展的要求,保障產品質量,規范市場準入,截至目前,我國共制定海水淡化及利用相關標準69項,已經立項的標準56項。2006年,國家標準委聯合國家海洋局等有關部門發布了《海水利用標準發展計劃》。

      2008年11月9日,國家海水及苦咸水利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正式掛牌成立。該中心是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認監委聯合發文授權、具有第三方公正性地位的社會公益性檢測機構,將承擔著國家有關海水利用的各類產品質量檢驗任務,檢測范圍為海水利用材料及設備、海水利用化學品和水質(海水)等47種產品、278個檢測項目。以上均表明我國海水利用的質量監管工作已經啟動,必將對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投資》:當前我國海水利用工作中面臨哪些問題?

      雷波:盡管我國在推進海水利用產業化的進程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與國外海水利用發達國家以及我國海水利用事業發展所面臨的形勢相比,還存在著對海水利用的認識不足、缺乏完善的政策體系支持、標準體系尚不健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能力落后以及高層次人才匱乏等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

      未來重點工作

      《中國投資》:國家海洋局今后一段時期海水利用工作的重點任務是什么?

      雷波:作為我國海水利用管理工作的職能部門,國家海洋局一直以來致力于推進海水利用事業的發展。2007年,國家海洋局專門成立了“國家海洋局海水利用管理辦公室”。特別是在2008年7月,國務院在國家海洋局“三定”規定中,明確賦予了國家海洋局“海水利用的研究、應用與管理”的職能,更是為我局海水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國家海洋局將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我國海水利用事業的發展。#p#分頁標題#e#

      一是強化海水開源戰略實施,提升海水在沿海水資源供給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確立海水是重要水資源的戰略觀念,并以此推動沿海地區規劃、指導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優化水資源結構;繼續實施海水開源戰略,加大利用海水資源的力度,逐步提升海水在沿海地區水資源供給中的地位和作用,實現海水對淡水資源的有效替代。

      二是強化政策制定,加快立法研究,規范和引導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健康發展。積極聯合有關部門開展各項配套政策的研究,制定鼓勵海水利用發展的產業政策。同時,開展海水利用立法研究,使海水利用工作有法可依,真正成為我國水安全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是強化《海水利用專項規劃》落實,扎實推進我國海水利用規模化。根據《規劃》的總體要求,繼續促進沿海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統籌安排,加快本地區海水利用規劃的編制步伐,盡快建立規劃的實施機制和政策措施,以引導海水利用產業向規模化方向發展;積極落實海水利用重點工程和海水利用示范區建設,推動海水利用規模化應用。

      四是強化科技創新,不斷提升我國海水利用科技攻關能力。進一步加強海水利用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開展大型海水利用產業化集成技術的研究開發;積極構建以國家級海水利用重點實驗室、海水利用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平臺,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同時,積極推進海水利用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快海水利用裝備國產化進程,促進海水利用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

      五是強化市場監管力度,完善海水利用標準體系。通過國家海水及苦咸水利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開展我國海水利用產品裝備的質量監督檢驗工作,強化市場監管,規范市場準入。同時,開展海水利用各項標準的研究與編制,加強標準與科研、生產的協調配套,完善我國的海水利用標準體系,進一步促進海水利用規范、有序發展。

      六是強化宣傳力度,提高海水利用的社會認知度。通過各種形式普及海水利用知識,提高公眾對海水利用重要性的認識,為海水利用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

      此外,我們還將通過海水利用示范城市(海島)創建,海水利用的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海水利用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工作,進一步加強海水利用的研究、應用與管理,推動我國海水利用事業的發展。

      發展海水利用事業,緩解沿海地區水資源危機,是我國政府當前和今后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梢灶A見,隨著我國海水利用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產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監督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海水利用產業必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必將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資訊
    上海浦東新區供排水正式開啟市區一體化管理
    山東多地拉緊汛期防線 織密“安全網”
    人民網評:守住江河安瀾,繪就人水和諧新畫
    安徽:全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流域綜合治理時代,正式開始了!中央釋放明
    “兩重”建設推進已滿一年,一批重點工程向
    城市污水經過幾次“大循環”才能回歸自然水
    石家莊這項工程完工!市區東部防洪排澇能力
    《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第二批)》發布
    六部門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管理
    熱點資訊排行
    1澳大利亞悉尼多個飲用水集水區檢出“永久性
    2陽泉市財政局下達省級補助資金 支持城鎮排
    3AI模型揭露美國地下水污染:超7100萬
    4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5第26屆中國環博會——國際退役動力電池、
    6第26屆中國環博會——國際沼氣與農業廢棄
    72024水業可持續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辦
    8什么導致了西班牙極端洪澇?
    9解鎖循環經濟密碼,開啟產業黃金市場 第2
    10西班牙媒體:洪災過后,西班牙魚米之鄉自然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 | 法律聲明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Copyright © 2000-2022 www.jsbaseball.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業網互聯網站 經營證許可證編號:京ICP備202203225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2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