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事件作為城市創新設計的契機,哥本哈根決定制定綜合的氣候適應型策略以保護城市,暴雨規劃方案便由此而生。它在保護城市有能力抵御未來的暴雨事件的同時,能夠為哥本哈根提供更多的藍綠空間,增加城市之中的生物多樣性并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閑空間。
2012年哥本哈根出臺防洪排澇管理規劃,該規劃完全建立在簡單的原則之上,要點即為——將雨水蓄留于地面之上進行管控,而非增加地下管道升級改造的高昂費用。以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針對7個流域和300多個項目進行綜合的規劃。
在傳統的工程式雨洪管理設計中,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大量運用混凝土排水渠、排水管道和蓄水池等設施。但這些設施猶如高速公路,一旦超負荷運作,便會發生擁堵。在暴雨事件發生時,雨水往往被迅速排到下游,造成蓄水池水位超標。同時,當峰值流速過快而超過雨洪處理系統的承載力時,雨水處理系統便會崩潰,未經處理的雨水因此匯入河流。相比之下,現代海綿城市設計則將雨水截流在上游及城區內,從而延緩徑流的發生,并大幅度降低下游區域的峰值流量。海綿城市建設有著多種多樣的具體策略,但所有海綿城市基礎設施的實質,均著重于將雨水分流,從而減少下水道及廢水處理設施的負荷。
規劃策略為“五指形”結構方案。防洪規劃五指方案位于通往城市中心主要交通道路之間,整合主要街道間的公共空間,作為可以滯蓄雨水的空間,賦予它更多的藍綠功能,減小市政管網的壓力。整個系統可以理解為,城市的公共空間是一個大的海綿體,城市里的湖泊也會形成區域海綿體。
提出了8種具體措施來緩解城市中的常見災害
3、下凹式綠地——休閑功能與排洪蓄水結合
眾所周知,景色怡人的“藍綠公園”能夠為居民健康帶來巨大裨益,而經過設計,這些公園也可以成為吸納特大洪水的“海綿”。
規劃充分利用哥本哈根市區三大內湖之一的圣約爾根湖,通過將湖水水位由5.8m降低到2.8m,縮小原來湖泊的面積,將部分水域改為下凹式綠地,在綠地與湖泊間形成一條非機動車道,使其成為一座風景秀美的湖濱公園。
沒有降水的時候可以作為市民活動空間,為當地居民提供休閑場地。例如散步、慢跑道路,一片可以享受晴朗天氣陽光普照的草坪以及一個嬉水游樂場。在強降水期間,非機動車道會在安全的高度,而下凹式綠地則會被淹沒,成為滯蓄雨水的空間。城市中的雨水也會排到這個區域,來進行一定程度的滯蓄,之后再排入市政管網。這樣會有一個錯峰排洪的功能,進一步緩解市政管網的壓力。
鑒于大型暴雨事件十分罕見,這些設施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將處于閑置狀態。與埋設地下雨洪排水管的工程造價相比,建造于地上的圣約爾根湖方案將節省大約10億元人民幣。通過這一看似簡單的景觀設計策略,哥本哈根實現了以遠低于傳統水泥蓄水池的成本來建造巨型蓄水設施的目標。
這樣的下凹式綠地,在雨洪來臨時便形成了收集雨水的龐大空間,并同時在日常天氣狀況時提升了城市的休閑價值。通過這樣一種以休閑娛樂結合雨水排放的方式,將建造體量巨大、費用昂貴的暴雨排水管道,轉變為更生態的城市解決方案。
可供游人進入濱水區的多功能邊界。即便發生大暴雨,湖區也可以容納洪水,使周邊區域免遭洪水侵襲。

圣約爾根湖成為一個容納了娛樂、健身、文化設施的多功能公園,與此同時,它還發揮著緩解暴雨及一般降雨影響的作用。
4、V字形道路——能蓄水的中央綠帶式街道
另一個強有力的海綿城市具體策略是林蔭道,這種尺度足夠寬的街道有著容量巨大的雨水滯留空間,同時可以轉移大量雨洪徑流。
索恩德林蔭道是一條有著中央綠帶的寬闊大道。盡管這條綠帶為城市增添了綠意,但由于該區域地勢微高,除了增加城市之中綠色空間、提供市民遛狗場地之外,沒有更多的功能。且由中間向兩側的建筑傾斜,暴雨時節雨水會從中央綠帶流向街道,進而隨街道坡度變化流向建筑體,因而增加了道路兩旁建筑物的洪澇隱患。
哥本哈根暴雨防控詳細規劃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設計這些大道。新設計的林蔭道將道路剖面變為“V”形,即在道路中央的綠帶中創建大容量的雨水蓄留空間,使中間的綠化低地形成一條巨大的海綿滯流帶。
暴雨天氣時,雨水能夠從周邊的房屋和街道流向該綠色空間,這種在暴雨之時產生的“城市河流”能夠容納每秒3300立方米的雨水量。在常規降雨和干燥季節時,該低洼的綠帶同樣可以作為周邊市民們休閑娛樂的場所。此外,這種“海綿”可以成為激活灰色城市空間的引擎。
具體策略之街道
具體策略之綠色街道。將哥本哈根轉變為一個藍綠城市。
具體策略之城市水道。V形的道路剖面與傳統的工程做法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轉變縮減了路面寬度,并提升了街道處理一般降雨與暴雨事件的能力。
具體策略之林蔭道。這種足夠寬的街道有著容量巨大的雨水滯留空間。
5、低投入高效益——具有彈性的城市規劃
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圣安妮廣場是暴雨防控詳細規劃中的首個建成項目。廣場毗鄰女王的宮殿,距著名的美人魚銅像不遠。該區域曾是特大暴雨事件中受災最嚴重的區域之一,而如今已轉變為一座雨水滯留公園。
哥本哈根暴雨防控詳細規劃中的一份社會經濟學分析報告顯示,致力于城市宜居性及總體海綿城市策略的方案,其成本超出傳統工程方案的建造及管道養護的費用。但總額達到1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將在30年的時間跨度中分多次投入,這僅相當于一次極端暴雨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而由于避免洪澇災害而減少的損失,要遠遠超過這份投資。因此,近年來,哥本哈根已批準通過了數百個小型海綿城市項目,而其中許多項目目前已開始實施。
暴雨防控詳細規劃旨在通過愿景式的設計方案帶來協同效應,使城市成為一個整體。這一愿景將城市空間中的水流作為一種資源進行引導,并充分利用水敏性的、藍綠結合的處理方案提升城市宜居性,改造后的公園和聚會空間提升了城市的休閑價值,城市中的微氣候得以改善,而與交通規劃的協作亦為城市安全及市民便利性做出了貢獻。
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圣安妮廣場是暴雨防控規劃中的首個建成項目。
跟大自然學習,是人類獲取靈感的不二選擇。藍裕文化規劃設計院認為,山川湖泊,是大自然對惡劣天氣的應對之法,也是大自然獲取動態平衡,進行資源調配的不二法門。仿照自然,以小徑流作為第一道防線,將吸水徑流引入地下,是人類學習自然進行優化的結果。利用地形高低,形成綠色低洼和人居高地,在洪澇來臨時,變綠色低洼為藍色蓄水緩沖池,是我們對自然高低錯落的地形和趨利避害的本性所得的結果。海綿城市,是人類對洪澇交出的一份不錯答卷,但毋庸置疑,在面對“諾亞方舟”級別的洪水時,我們需要的不再是城市的能力,而是人類的反應能力,速度和科技,結合絕佳的管理和應對之法,成為力挽狂瀾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