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污水,有專門的垃圾中轉站或管道進行收集處理。那么船舶上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艙底油污水等該怎么處理?
近年來,英德市交通運輸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創新理念,主動作為,多措并舉,推動建立北江首個內河船舶污染物綜合接收處置站點,全面啟動船舶水污染防治行動,不斷完善船舶污染防治體系,為一方碧水藍天貢獻力量。
常態化接收處置船舶污染物
英德河岸線優美,內河航運是英德獨特的優勢,然而長期以來,船舶航運帶來的污染物難以得到有效處理,嚴重污染了水資源。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英德市交通運輸局在當地岸線資源緊張的條件下,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在市區1000米公務碼頭岸線內,劃出100米岸線作為船舶接收污染物專用。
英德市交通運輸局攜手當地海事部門深入調研,先后走訪航運公司、碼頭企業30余家,收集調研問卷200余份,傾聽了解水上從業人員的需求,真正摸清底數、找準癥結,提出“政府主導、企業主理、港航配合、以點帶面”的工作理念。選擇轄區內經濟實力較好、軟硬件配套較為完善的一帆環境治理有限公司作為試點,并積極協調規劃、質量監督、環衛等部門,建成北江首個內河船舶污染物綜合接收處置站點,開展船舶污染物常態化接收處置工作。
該局還通過召開轄區船舶污染防治推進會和座談會,指導碼頭單位建立運行內部管控機制、靠港船舶污染物初查機制和憑污染物接收單據方可裝卸的準入制度等;督促航運公司建立污染防治清單,與船長等主要船員簽訂污染防治責任狀;要求污染物接收、處理企業嚴格落實“三聯單”制度,進一步規范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站的岸上接收設施和流動接收船的配置要求。
船舶停靠碼頭需出示“單子”
5月17日下午,大雨過后的北江迎來短暫的平靜,不少船舶開始停靠在城南防洪堤旁的船舶污染物綜合接收處置站點,等待處置站員工上船抽取生活污水、油污水和處理生活垃圾。
近些年來,船主孔月強為英德的水泥企業運輸水泥生產原材料。從去年12月開始,他每次運貨到英德,都會將船停靠在船舶污染物綜合接收處置站點,待工作人員處理好生活污水、油污水后,拿到公司開具的三張船舶污染物接收聯單,再將船開到目的地碼頭停靠。“現在運輸船舶停靠在英德碼頭時,必須出具船舶污染物接收聯單才可能裝卸貨物,不然碼頭管理方不讓停靠。”孔月強說。
在孔月強的船艙里,放著兩個儲存罐,分別用來儲存航行時所產生的污水。他坦言,以前自己環保意識不高,生活垃圾、污水大多數直接排到江河里,“現在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提高了,作為船主也應當響應號召,減少對水資源的污染”。
“如今每天靠岸的運輸船在20艘左右,每天處理生活垃圾約100斤、生活污水約8噸。”一帆環境治理有限公司負責人莫凡說,公司接收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由英德市區污水處理廠和環衛公司處理,而油污水則要運輸至佛山專業的公司進行處置,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公司剛開始運作時,不少船主有抵觸心理。隨著宣傳鋪開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如今大多數船主已形成自己收集污染物前來處理的習慣。”莫凡介紹,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計對4444艘次船舶進行污染物接收處理工作,累計抽取生活污水737.1噸,已處理724.6噸,抽取船舶含油污水8.6噸,接收處理船舶生活垃圾8786.5公斤。
建立運行和監管長效機制
“設置河船舶污染物綜合接收處置站點是減少船舶對水資源污染的手段之一,關鍵還是要全面提高船員的環保意識和完善監管機制。”英德市交通運輸服務中心港航站站長陳靖說。
針對河船舶普遍存在船員素質低、環保意識差的現象,英德市交通運輸局聯同海事部門充分利用微信、短信等方式向到港船舶推送污染物接收提醒,編發船舶防污染典型案例警示宣傳單,推廣使用“海事之眼”“粵e航管”APP等,強化船舶污染防治宣傳教育,督促船員學習落實船舶污染物長效機制、內河港口碼頭環保整治等相關文件要求,全力推動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有效運行和聯合監管長效機制。
為加強水路運輸市場的監管,英德市交通運輸局還聯合英德海事處、市生態環境局等單位實施聯合監管,定期通報監管信息、核對聯單數據,對于亂排放的現象嚴厲查處,大力推進船舶污水收集上岸集中處置工作,船舶污染物按照“零排放全接收”進行處置,形成了船舶污染物的全鏈條閉環監管;對于所接收污染物的去向,以適當的方式予以公開,主動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營造了共護碧水藍天的良好氛圍,船舶污染防治“北江模式”基本成形。
截至2021年3月,英德已撤銷3家不符合經營資質的水路運輸企業經營許可,對17個非法碼頭進行查封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