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海綿城市示范區內道路交通系統的7個項目中,在建的二環南路、旅游路西段、舜世路二期海綿建設成效初顯。正在辦理前期手續的順河高架南延(一期)、領秀城道路以及處于設計階段的土屋路西段、玉興路南段,也都融入不少海綿建設理念,力爭盡早開工建設。
二環南路
告別高架“瀑布”橋面雨水納入220個收水箱
二環南路是2013年開工建設的重點市政工程,結合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部于年初進行調整,計劃年底與道路工程同步完成海綿城市建設。
降雨時,高架橋面雨水往往通過側面排水口直排橋下,形成高架“瀑布”,不僅對交通帶來不便,還造成雨水資源浪費。結合海綿城市建設,二環南路將在橋下的下沉式中央綠化帶安裝約220個收水箱,收集橋面雨水,基本告別高架“瀑布”現象。
此外,二環南路還建設蓄水池、山谷蓄水壩、透水人行道等海綿設施,實現滲、滯、蓄、凈、用、排。通過10種海綿設施,二環南路全線蓄水能力達9000立方米。
旅游路西段首次鋪設透水瀝青路表積水吸進綠化帶
旅游路西段一期工程長約1370米,納入海綿城市建設范圍。雖然道路不長,但透水海綿設施可不少:
道路中央綠化帶、綠化分隔帶、樹池帶均改造成下沉式綠化帶,收集道路徑流雨水;
雨水邊溝與透水花壇組合建設,既增加了綠化面積,又實現了雨水過濾凈化;
建設生態蓄水池,經過池邊軟石、草溝滲透吸收并凈化后,部分灌溉使用,部分流入歷陽湖。
一位項目部工作人員介紹,旅游路西段連道路也是透水的。道路人行道采用透水磚,將雨水一滲到底,快車道最后一層面層也將鋪設透水瀝青,這在我市尚屬首次。這種瀝青材料可將路表積水迅速吸收,借兩側的門洞式路沿石進入下沉式綠化帶下滲。如此一來,不僅能消減地面徑流量,還能緩解城市“熱島現象”。
舜世路二期(南段)道路主要進行了透水人行道和河堤綠化帶的海綿建設,包括實施興濟河北岸濱河綠化,濱河南岸綠化實施生態緩坡,使雨水盡可能在邊坡上消化吸收。按照計劃,該工程將于年底前完成各項海綿城市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