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環保局發布上月水質監測狀況
記者昨日獲悉,廣州市環保局日前發布11月全市53段重點整治河涌水質監測狀況,其中47段河涌為劣V類水質,不達標率高達88.7%。
值得注意的是,上月水質不達標的河涌數量比之前一個月暴增8條,水質進一步惡化。
狀況堪憂
僅6段河涌水質達標
大陵河水質最差市橋河最好
監測結果顯示,11月廣州53段重點整治河涌中,僅金洲涌、流溪河(太平)、市橋河、增江、西福河、東濠涌6條河涌水質達標。其中水質最好的是市橋河,水質指數(WQI)僅為21,其次是廣州居民飲用水水源地之一的流溪河(太平),水質指數為23;金洲涌、增江、東濠涌、西福河水質分別為31、54、77、80。
花費重金治理的東濠涌,其水質狀況歷經反復,不過近三月均穩定達標。東濠涌水質在去年出現持續改善的良好態勢,自去年6月開始達標后,至今年1月,連續8個月都達標。但今年2月東濠涌水質又惡化了,3月、4月的水質有所改善,重返Ⅴ類水。但5月、6月、7月、8月,東濠涌水質再度變成劣V類。9月至11月,水質持續改善,重新達標。
47段不達標的河涌,從廣州市環保局公布的數據來看,各河涌超標項目主要是氨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溶解氧等指標。水質最差的河涌是大陵河,水質指數高達387,其次是珠江涌水質指數為291、沙坑涌水質指數為265。
在53段河涌中,有19段河涌有黑臭現象,包括沙坑涌、荔灣涌、沙基涌、獵德涌、新街河、車陂涌、烏涌、白海面等。
原因分析
河涌水質不達標率達88.7%
治理進度被廣佛跨界河拖慢
今年7月起,廣州市環保局發布新版河涌水質監測信息系統,發布范圍調整為已制定并開展整治工程的50條53段“南粵水更清”重點整治河涌。改版后的河涌水質監測狀況,將與省的“南粵水更清”整治考核及廣州市河涌整治成效考核相銜接,作為廣州河涌水質治理成效的依據。
新快報記者查閱新版河涌水質監測信息系統今年7月至11月數據,全市53段河涌中,黑臭河涌數量變化相對緩和。7月黑臭河涌數12段,8月17段,9月30段,10月20段,11月19段。
從今年7月至11月,全市53段納入監測范圍的河涌中,7月有44段水質不達標,8月為持平為44段,9月升至45段,10月降至39段,11月則攀升至47段。
從7月至今,11月全市河涌水質不達標率最高,達88.7%。同時,11月不達標河涌數量比10月暴增8段。為何11月河涌水質進一步惡化?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總工程師黃卓爾介紹,每年10月底左右開始,廣州進入枯水期,水量減少。同時今年11月以來,降水偏少,加劇了水質狀況的惡化。
河涌水質的好壞,一方面看河涌水量大小,另一方面則要結合河涌治理的進度。根據廣州市水務局日前公布的《廣州市水更清建設方案》,目前全廣州51條重點河涌治理開工率為90.9%,總體完成率42.6%。
相關專家分析,這個治理進度相對偏慢,中心城區的治理進度比較理想,如東濠涌、獵德涌、車陂涌等位于中心城區的河涌,水質相比之前確實改善不少,整個治理進度被廣佛跨界河涌拖慢了。
治理難點
廣佛跨界河
水質多為劣V類
廣佛跨界河涌整治是廣州市最新整治計劃的重點,但治理進展不大, 距年底要完成整治工作的60%以上的目標相差較遠。11月,16條廣佛跨界河涌水質大多仍不達標。
廣佛跨界河涌水體歷來是污染“重鎮”。根據11月廣州河涌水質監測狀況顯示,16條廣佛跨界河涌當中,珠江西航道、流溪河(白云段、從化段、花都段)沒有被納入環保局發布的河涌水質監測范圍,其余納入監測范圍內的12段廣佛跨界河涌均是劣V類,這些河涌污穢黑臭、垃圾成堆,返黑返臭現象嚴重。
專家分析,造成廣佛跨界河涌水體污染嚴重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工業污染嚴重,河涌沿岸有多個工業園區和小作坊,工業污水直排或未經過達標處理就排入河涌。其次是截污不完善,河涌兩側存在大量污染源污水直排河涌。此外養豬、種植草菇等農業污水,以及河涌兩岸沿線村莊、城中村產生的垃圾及垃圾廢液,未經處理大量排入河涌。
應對措施
白云區將建設
4座污水處理設施
在16條廣佛跨界河涌中,白云區占了5條,包括石井河、江高截洪渠等多條河涌長年“頑疾難除”,已成水務部門的心病。究其原因,在于白云區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一直落后于中心城區的平均水平。根據廣州市凈水公司提供資料顯示,2009年5月,白云區才建成第一座污水處理廠。到目前仍只有3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共計23萬噸/日,只占中心城區總處理能力的7.7%,難以在源頭斬斷排入河涌的污水。
據了解,除了51條重點河涌整治工程在緊鑼密鼓地加緊施工,市中心城區的污水處理廠其實一直在加速建設, 規劃中的4座新擴建污水處理廠未來將全部落戶白云區。市凈水公司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在白云區新建、擴建的4座污水處理設施,包括龍歸污水處理廠二期、竹料污水處理廠二期、石井凈水廠以及石井污水處理廠二期(初雨處理部分)。
12月11日,廣州市石井凈水廠工程開始進行環評審批前公示,根據公示顯示,為了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石井凈水廠將參考目前正在運營的京溪地下凈水廠的設計,建成一座全地下式的污水處置設施,總投資接近15億元。凈水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新擴建4座污水處理廠預計2016年年底建成。屆時,白云區的污水處理能力將從現有的23萬噸/日增長至50萬噸/日,初雨處理能力從31.65萬噸/日增長至85萬噸/日,白云區河涌水質明年底起有望改善,而珠江將每天少“喝”27萬噸污水。
■知多D
水質指數WQI
廣州市自2015年8月起發布的“重點整治河涌水質監測信息”中新增了水質指數(WQI),這一指數相對于空氣質量指數AQI而來,利用通行的內梅羅指數計算方法,突出最大值的計權型多因子環境質量指數。在國內城市中,廣州成為第一個發布水質指數的城市。
WQI能更直觀、綜合反映水質狀況,WQI越小、水質越好;WQI越大,水質受污染越重。同樣是劣V類水,但污染程度并不相同,通過WQI指數就能看出區別,而且也能對比出不同時段和不同監測點水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