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至30日,由河北省地質學會與北京地質學會、天津地質學會、石家莊經濟學院共同發起的“京津冀地質生態環境協同發展高層論壇”在石家莊召開,來自京津冀三地的20余位院士和專家學者就京津冀地質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建言獻策。

京津冀地下有20個“漏斗”
“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區域漏斗已有20多個,面積達7萬平方千米,形勢十分嚴峻。”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副主任郝愛兵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地質構造復雜,活動斷裂發育,地殼穩定性較差。京津冀三地沉降區面積達9萬平方千米,年沉降速率大于30毫米的嚴重沉降區面積約2.53萬平方千米,部分地區年最大沉降量達160毫米。
2015年重點項目具體有:京津唐重點規劃建設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京張重點規劃建設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冀中南重點規劃建設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華北平原重點地區地面沉降調查;京津冀地區地質環境綜合監測;滹沱河沖洪積平原地下水嚴重污染區水文地質調查;華北平原典型地段地球關鍵帶生態地質綜合調查試點。“2015-2020年,在京津冀三地開展地質調查項目的總概算是5億元,2015年安排8250萬元。”郝愛兵說。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較嚴重地區
協同發展重在統一規劃
京津冀主體同屬于華北平原,西以太行山為屏障,北以燕山為界,東臨黃海、渤海,南與黃河北域相鄰。京津冀地區,在自然條件上是不可分割的,同氣候條件(半干旱地區)、同一大水系海河流域為主體的地表、地下水系網絡系統,在防災、開發資源方面也是密切相關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盧耀如表示,由地下水面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使包氣帶增大,增加砂土層的自身沉降壓縮,產生地面沉降。
沉降較快的地區集中在東部平原的東光、武強、獻縣、河間、任丘、南宮、雞澤、平鄉、衡水、滄州西北部、唐海等沉降中心。
盧耀如表示,河北平原過量開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產生地面沉降,也密切影響到正常的地下水的水動力條件,使地下水漏斗、沉降中心地帶,相對水的循環活動不積極,成為地下水的運動末端的化學成份聚集變化帶,導致地下水質惡化。
“今后統一規劃中,應當體現協同發展、利益共享、防災減災相協調。”盧耀如表示,北京要控制攤餅式發展;天津也要控制超重發展,加劇地面沉降與水資源不足;河北避免接受轉移污染產業,增加環境惡化。“各地發展,會影響到其他地區生態環境,應當更加重視各地發展所產生的區域性綜合效應。”
盧耀如建議,建立京津冀合作委員會。“目的在于溝通三省市各地區及鄰區、省,有密切影響的有關大規模開發工程的環境效應,以及有關災害鏈共同防治與建立預警的機制,是協同合作的問題,這方面包括有關行政領導及地質、水利、環境、發改委等方面戰略決策的專家。”

京津城際鐵路沿線地面沉降防治分區圖
軌道線地面沉降更敏感
華北平原是我國地面沉降連片分布范圍最大的地區,其中又以京津冀地區表現最為突出。2012年華北平原沉降速率大于20毫米的面積達1.75萬平方千米,約占總沉降面積的14.3%。沉降速率較大區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平原區東部和北部,天津津南區、西青區、北辰區和靜海縣,河北中部平原,以及魯北平原的德州市、濱州市和東營市。“華北平原主要沉降區中有南水北調、京滬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滄州渤海新區等重大工程正在建設中,應該對這些工程建設區的地面沉降加強監測與預警,切實保障這些重大建設項目的安全與運轉。”天津市地質調查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白晉斌表示,軌道交通一體化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硬件條件,2-3年時間內將北京地鐵M6線引入廊坊燕郊;3-5年時間內,將北京輕軌L2線引入廊坊市區,并著手規劃北京、天津、廊坊城區通往北京新機場的軌道交通。“軌道對地面沉降非常敏感。”白晉斌說,無砟軌道線下結構物的沉降要求為,橋梁沉降不大于2厘米,相鄰墩臺沉降差不超過0.5毫米,每 20米沉降差不超過2厘米,路基沉降不大于3毫米。“這個標準近乎‘苛刻’,這樣的標準才能確保日后的安全。”“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在區域聯動的同時還應加強部門聯動,共同推進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白晉斌建議,軌道交通沿線在加強沉降監測的同時還應加強地下水動態監測,避免大規模堆載和基坑降水施工。軌道交通工程在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各階段都應充分考慮區域地面沉降因素,規避風險,確保安全。

開發淺層地熱實現節能減排
“利用地源熱泵技術開發淺層地熱(溫)能為建筑物供熱、制冷是實現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中國地調局淺層地溫能研究與推廣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勘察大師王秉忱表示,經計算,北京市平原區淺層地溫能資源冬季供熱潛力約為857萬噸標煤,約可為7.21億平方米建筑供暖。據勘查,河北省山前平原、山間盆地適宜水源熱泵的開發利用,中東部平原適合水源、地源兩種熱泵的開發利用,濱海平原適合地源熱泵的開發利用,山區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適宜性較差。水源熱泵適宜區面積3.9萬平方千米,約占平原區總面積的50%、占全省面積的20.5%。據不完全統計,河北省現有淺層地溫能利用項目202個,建筑面積920多萬平方米,其中利用水源熱泵的占88.21%,以公共建筑為主。“京津冀三地總的來看存在一些共同性的問題,有待進一步加以解決。”王秉忱表示,共性問題主要包括工程前期未進行淺層地熱能資源勘查評價;缺乏可靠的技術支撐;管理體制不健全;缺乏對淺層地熱能資源開發利用動態監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