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安徽合肥召開的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經驗交流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說:地下管線老化造成停水、停電、停氣時有發生,燃氣管道、暖氣管道事故頻發,管道“跑冒滴漏”嚴重。以自來水為例,我國平均漏失率為15.7%,有些地方甚至高達30%以上,而發達國家最高水平是6%至8%。管道漏失導致我國每年流失自來水70多億立方米,相當于一年“漏”掉一個太湖,足夠1億城市人口使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建設快速發展,隨著城鄉統籌發展的腳步,各個城市都高樓林立,城市交通交錯縱橫。中國如同一顆生機勃勃、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而地面以下,卻是老舊失修、雜亂交錯的景象。地下管網作為城市的“里子”,是一項龐大而長期的工程,近年來,一些城市因排水不暢帶來的內澇,因年久失修造成的管道爆炸都給群眾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飽受市民詬病,城市管網建設“重地上輕地下”已成頑疾。100多年前,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現在政府監管不到位,日常監管變成事后處理,同時缺乏地下管網數據分析,各城市對地下管網家底不清,加之目前只有專業管線的法律,沒有管線綜合管理的法規,由此也埋下了許多安全隱患。具體說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規劃缺乏。城市建設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管網密度越來越大,個別地方的城市規劃,從城鎮體系,用地規模、園林綠地、景觀風貌、環境保護到市政工程都比較全面,但管網規劃特別是管網方面的詳細規劃不是很充分,造成了管網建設的無序和效能低下。二是權責不清。以自來水管網為例,自來水管道歸自來水公司,那誰來約束自來水公司呢?管網老化、自來水嚴重跑漏誰來負責?漏失了這么多的水會對自來水公司造成經濟損失嗎?顯然不會!漏失的損失最終還是算在了制水成本中,分攤到了市民身上,這樣自來水公司又怎么會有改管的動力呢?
細節處見民生。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是城市建設中的“血脈”和“生命線”,各級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強責任意識,切實轉變觀念,用個多的責任心做好這項“良心工程”。面對地下管網的“歷史欠賬”,要積極進行管網改造,地下管網的建設絕非一勞永逸,還要進行長期、常態的維護,建立長效機制,出臺全面的規章制度、明確權責,讓我們城市的地下管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