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的一場特大暴雨,給2000年以來連續11年干旱的北京城帶來了十年以來最大的降雨。然而,這并未減緩北京水危機的嚴峻程度,反倒讓人發出“中國經濟面臨水資源挑戰”的疑問。
如何應對水挑戰?如何化解水危機?以色列國家水務集團主席布克利·奧倫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污水、海水、雨水,甚至垃圾中擠出一切可能的水來。”
據統計,北京人口比1949年增長了4倍,生活用水量也比1949年增長了75倍;而同時期以色列人口增長了近9倍。然而,60余年來,以色列每年的水消耗量卻一直保持穩定。
以色列人是如何做到的?新增人口、農業、工業生產從哪里獲得水源?以色列國家水務公司的專業指導蓋爾·肖哈姆對記者說:“在以色列,可飲用水源幾乎只供應居民生活。農業或工業生產用水大多取自污水。”
記者此前在以采訪期間看到,以色列全境約2/3的土地為沙漠,水資源遠比中國匱乏得多。然而,正是這種殘酷的生存環境,令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之日起就將 水資源的管理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上,通過一系列法規還明確規定了各部門用水的定額:每年居民用水占20%,農田環保用水占40%,工業用水占40%,任何 部門不得超額使用。
為了解決工業、農業用水,以色列將污水回收率一提再提,直至目前的75%,成為世界水資源回收利用率最高的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僅有約10%的污水得以回收利用。
在以色列夏夫丹,記者看到了負責處理特拉維夫地區13市約230萬居民生活污水的夏夫丹污水回收廠。以色列32%的污水通過這里處理后,被輸往南部內蓋夫沙漠地區的農莊。據統計,目前以色列68%的污水經處理后,被用于農業灌溉。
肖哈姆對記者說:“60多年來,以色列之所以能滿足全國對水的需求,保持水消耗量穩定,完全是得益于污水的高回收利用率。”
不過,以色列國家水務集團主席布克利·奧倫日前也指出:“要想系統緩解水危機對經濟的沖擊,光‘擠水’還不行,還得在平衡水資源上下工夫。”
在采訪期間,以色列毛細血管式的國家水網也給記者留下了極深印象。自1953年起,以色列歷時11年、耗資1.47億美元興建了毛細血管式的國家輸水系統。 其主管道130公里,分水管道5000公里,揚水站400個,每年可將130億立方米的水從富饒的北方地區輸送到南部干旱。正是通過這樣周密高效的水資源 網絡,以色列不僅實現了水資源在全境的平穩,更使水技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
據了解,為了緩解日益嚴峻的水危機,北京水利局已與以色列水技術企業簽署了多個合作協議。不過,以色列企業顯然還想分到中國水務市場更大的蛋糕。
“歡 迎中國治污和節能環保企業參加今年11月在以色列特拉維夫舉行的第六屆水技術、可再生能源和環境控制展。”奧倫日前介紹說,本屆“水技術、可再生能源和環 境控制展”將邀請各國政府和企業展示供水保障、節水灌溉、海水淡化、污水處理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為中國地方政府及企業提供一個水技術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