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東莞橋頭鎮,東江水經過6座泵站、2座電站、2套獨立電網、2座調節水庫和1座生物硝化站最終進入香港的家家戶戶,這是一條68公里專用輸水管線。
這條管線被稱為東深供水工程,從1965年3月開始向香港供水,一直是700萬香港居民的生命之源,至今已經運行了近半個世紀。
半個世紀回頭審視這一工程,東江水不但連接了內地和香港的情感,同時也在切實促進東江水質的保護,而管理東深供水工程的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也連續多年成為中國出口額最大500強企業之一。
對港供水逾半世紀
東深供水工程,全稱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其建設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在香港開埠初期,香港一直倚賴山澗水及雨水作為主要水源。但香港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分配不均,加之缺少足夠的塘庫存儲雨水,缺水成為常態。水荒最嚴重時,每次依靠島外取水以緩解用水需求,1902年大旱,用船從珠江運水;1929年旱情嚴重,由西江口及上海運水。
1960年,深圳水庫建成后,廣東省政府與香港當局簽訂協議,每年向香港供水2270萬立方米。但對缺水嚴重的香港而言,依然是杯水車薪。1962年底,香港出現自1884年開始有雨量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干旱。除深圳水庫增加供水317萬立方米外,香港派船只到珠江口取運廣東省免費供應的淡水818萬立方米救急,耗運費約5000萬港元。為了長遠解決香港同胞用水困難,廣東省政府計劃興建東深供水工程,從東江引水供給香港。
1963年下半年,廣東省水電廳擬定了東深供水工程方案,獲周恩來總理批準,決定由中央人民政府撥專款興建,工程命名為“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
該工程于1964年開始興建,1965年3月正式向香港供水,廣東省每年向港出售6820萬立方米、1毛錢1噸的自來水。
供港水質較內地供水嚴苛
東深供水工程北起東江、南到深圳河,由68公里專用輸水管線、6座泵站、2座電站、2套獨立電網、2座調節水庫和1座生物硝化站等建筑物組成。
工程自東莞橋頭鎮附近的東江取水,經過各級抽水站和專用輸水管線,輸水至深圳水庫,最后用輸水管道送往香港。
東深供水工程,一向由組建于1965年、隸屬廣東省水利廳的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簡稱東深供水局)直接管理。
2000年8月始,廣東省政府成立“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將原有東深供水工程項目劃撥給該公司管理。
長期以來,為確保工程供水水質安全,粵港供水公司加強內部水質管理各項制度的建設。建設生物硝化工程,該工程位于深圳水庫庫尾,總投資2.8億元,日處理規模為400萬噸。從東江抽取的水在進入深圳水庫前,先經過生物硝化處理,進一步保障供港水質。
東深供水工程采用箱涵、渡槽和隧洞等專用輸水管道,從根本上解決了輸水過程中的水質污染問題。
目前,水質已達到國家地面水II類標準,主要水質指標如氨氮、溶解氧接近國家地面水I類標準。
同時,專用輸水系統多采用敞開式設計,原水在輸送過程中充分接受陽光照射,水質生態得到有效調節,原水活性顯著增強。
另外工程所有站區、箱涵和水庫周邊均辟為綠化帶,綠草如茵,一塵不染,對水質形成強有力的保護。
時代周報記者從廣東省東江流域管理局獲悉,截至2007年7月份,在東江取水的較大取水戶主要有: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深圳市東江水源工程管理處和廣州市自來水公司。
此外,東江沿岸的河源、惠州、東莞和深圳等當地的自來水公司均從東江取水。河源市水務局水資源保護科負責人葉東平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對港供水質量一直以來較為嚴苛,而內地的自來水公司取水,各家標準不一,但只需要水質達到國家標注即可。
嚴控污染
雖然對于水質要求嚴苛,但是東江水也曾出現問題。2008年11月,香港水務署從東江水輸港的首站香港木湖抽水站收取水質樣本,發現有個別水質樣本的大腸桿菌含量超標。
有水質專家指出,雖然個別樣本菌含量超標,但當東江水輸送到香港的濾水廠后,會加入氯氣殺菌消毒,再抽樣時發現所有樣本的大腸桿菌含量均為零,即供市民飲用的食水符合安全標準。香港水資源及供水水質事務咨詢委員會陳漢輝博士稱,水質標準受雨量、氣候變化影響。
而隨著珠三角制造業的發展,東江水質也受到威脅。據中科院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顯示:東江流域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物主要是鎘、銅、鋅、汞、鉛,其含量均高于中國大陸沉積物背景值,以鎘和汞最嚴重,并具有同源性。這些沉積物生態風險指數(RI)平均值為“極高”。上游河源段RI為“低”,中游惠州段“較高”,下游東莞段“極高”。
在此背景之下,廣東省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于東江水質的管理。2011年5月,增城、東莞、惠州博羅交界的東江支流旁,有6家工廠由于偷排污水,遭到當地政府停水處理。
而水質也直接關乎官員的烏紗帽。2011年,河源市三威電池有限公司(下稱三威公司)違規排放廢水廢氣,致使周邊村民檢驗出疑似血鉛超標。而這也直接導致了河源市環保局原局長何明亮的落馬。
長期以來,為了保護東江水源,河源一直被限制發展,河源市政府一名官員介紹,任何工業園,環評過關,是企業進入河源的先決條件。市委市政府對環保問題相當重視,只要是有污染的企業,一律不能進入河源。
“河源已經拒絕了近千億規模的企業進入。”上述官員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