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河保護委員會主席輪流由9個成員國的部長擔任,但秘書長一直是荷蘭人。因為荷蘭是最下游的國家,最能夠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說話。
跨地區的河流污染通常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我曾應德國外交部的邀請,在德國國家環保部采訪了環保部水資源保護署署長羅塔·維爾納。羅塔向我介紹了有關萊茵河的治理。
萊茵河流經瑞士、德國、法國、盧森堡、荷蘭等9個歐洲國家,是沿途好幾個國家的飲用水源。羅塔自豪地說:萊茵河如今,可以說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條河,也是世界上人與河流關系處理得最成功的一條河。
然而,萊茵河并不是一直就這樣好,羅塔說,萊茵河曾經也號稱“歐洲下水道”、“歐洲公共廁所”。
1986年德國和瑞士交界處,三多斯化學工廠因事故造成的污染,使得萊茵河里的魚大量死亡,生物多樣性遭滅頂之災。那以后,先是德國、法國、瑞士、荷蘭四國成立了萊茵河國際河流管理組織,共同處理萊茵河的水質問題。現在,萊茵河由萊茵河保護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輪流由9個成員國的部長擔任。不過,這并不是一個政府間機構,而是一個民間組織,也從來沒有制定法律的權力。
2008年時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僅僅12人。就是這樣一個松散的小組織,卻有條不紊地管理著萊茵河。羅塔介紹:在沒有制定法律的權力,也沒有懲罰機制的前提下,能夠管好萊茵河主要有幾點原因:
一是各成員國對污染的認識都很明確,認為一個“流域”就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彼此息息相關;
二是個體對環保工作的熱愛,很多人自愿加入到民間環保組織中,工作起來熱情賣力;
三是決策會議少,執行會議多。萊茵河保護委員會的最高決策機構為各國部長參加的全體會議,每年召開一次,決定重大問題,各國分工實施,費用各自承擔;萊茵河上多個分委員會監管和執行討論的會議,一年要開70多次,基本上是一周一次,執行效率相當高;
四是環保羞恥感在成員國之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議、評論和批評很有效果。此外,還有賴于最有創意制度的精心設計和有效實施。比如,萊茵河保護委員會中的觀察員機構把自來水、礦泉水公司和食品制造企業等“水敏感企業”都組織進來,使之成為水污染報警員。
羅塔特別強調說:雖然主席輪流轉,但保護委員會的秘書長總是荷蘭人。因為荷蘭是最下游的國家,在河水污染的問題上,荷蘭人最有發言權,最能夠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說話。更重要的是,處于最下游的荷蘭,受“弄臟河水”之害最大。因此,對于治理污染最有責任心和緊迫感。
萊茵河保護委員會能保護好流經9國的一條大河,和流域各國的有效協調合作分不開。
比如,荷蘭的一家葡萄酒廠,突然發現他們取自萊茵河的水中,出現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化學物質,酒廠立刻把情況反映到委員會。委員會下設有分布在各國的8個監測站,迅速檢查出來,這種物質是法國一家葡萄園噴灑的農藥,流入了萊茵河。很快,這家葡萄園就賠償了損失。
此外,各國內部對水污染治理特別重視,也是成功跨國治污的前提。德國現行的管理水的重要政策:一是水不經處理絕對不許向河里排放;二是不同的水要用不同的方式處理,由不同的部門處理。有關水質的問題歸水源保護署管,而河道上的工程,包括航道就歸交通署管了。我們中國的河流被形容是“九龍治水”,德國雖然沒有那么多“龍”,但各負其責,也是目前管理水的現狀,而不是統一管理。
羅塔還告訴我:在德國,污染了水可能就不僅僅是罰錢了,還有可能做牢。每條河上都有自動監測系統,六分鐘檢查一次。所以誰污染了河水,很快會被“揪”出來。
各國對境內水污染普遍采取嚴苛態度,再加上有一個高效的跨國“委員會”,是萊茵河管理成功的重要原因。這兩點都值得現在的中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