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鉆戒的巴黎下水道奇遇
巴黎的下水道里充滿傳奇。在法國文豪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里,主人公冉阿讓從巷戰中救下馬里尤斯后,就從密如蛛網的巴黎下水道躲過了警察的追捕。記者前些時在巴黎游學期間,房東老太太向我講述了巴黎下水道里的另一次真實的“追捕”。不過,“逃犯”是一枚來自比利時的鉆戒。
3個小時找回鉆戒
8月的巴黎,幾乎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不過,“8月的巴黎不是巴黎人的巴黎”——巴黎人很喜歡選在8月外出度假,因此,這時的巴黎是外來游客的天下。
2008年8月的一個星期六,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坐上游船,沿河而下,拿起相機拍攝兩岸的美麗風景;埃菲爾鐵塔下,等著買票的游客排成長龍,鐵塔上的升降電梯,不斷把游客們送往巴黎的云端……
自從丈夫去世后,73歲的弗朗索瓦夫人已多年沒出遠門了,這次在兒女們的反復鼓勵下,她才決心走出比利時,只身來巴黎旅行。巴黎,是弗朗索瓦夫人年輕時和夫君邂逅之地,所以這次巴黎之行,也是弗朗索瓦夫人的懷舊之旅。
午后,弗朗索瓦夫人從塞納河右岸的盧浮宮博物館出來,走過掛滿“情人鎖”的藝術橋,來到位于塞納河左岸的孔德碼頭,她找到一條長椅,坐了下來。
或許是眼前的美景撩動了弗朗索瓦夫人的心弦,弗朗索瓦夫人把她與夫君的結婚戒指摘下,掏出眼鏡布小心翼翼地擦拭。誰知一不小心,鉆戒脫手滾進椅子旁的下水道中。弗朗索瓦夫人這下可急壞了,不知所措的她立刻向警察求助(比利時南部居民講法語),警察馬上打電話聯系下水道的工作人員,詳細說明了戒指丟失的時間、地點(門牌號)以及戒指的有關特征。
警察打完電話后,安慰弗朗索瓦夫人說,找回戒指的可能性很大,此前也有過類似的事。弗朗索瓦夫人聽后稍感安慰,但巴黎那么大,戒指那么小,鉆戒能否找回,她心里根本沒底兒,自己能做的也只有向上帝祈禱了。
此時,接到電話的下水道“緊急小組”(l'équipe d'urgence,負責尋找丟失物品的隊伍)已“全副武裝”,開著吉普車趕向孔德碼頭方位。大約15分鐘后,搜尋人員根據與地面建筑相對應的門牌號,準確到達弗朗索瓦夫人所站立的地點下方。他們以弗朗索瓦夫人所處位置為中心,用特殊的儀器向四周搜尋鉆戒。
毫無疑問,搜尋的過程并不輕松,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搜尋人員終于找到“潛逃”的鉆戒。一名搜尋人員將鉆戒擦洗干凈,將它送到弗朗索瓦夫人手里,他對失主開玩笑說:“這次可要小心了。”至此,這枚比利時鉆戒結束了自己的“巴黎下水道歷險記”。弗朗索瓦夫人把這個故事告訴了自己在巴黎的親戚,她這位親戚就是記者的房東老太太。
當然,這則故事只是巴黎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珠,它映照出的這座城市是堪稱傳奇的下水道網絡。
找回失物的幾率近80%
巴黎龐大的下水道網絡與地面建筑布局相對應。在這些下水道中,可以找到地面所有道路的門牌號,如果你帶上一張巴黎地圖,在地下穿梭整個巴黎市是完全沒問題的。
巴黎下水道分為主體下水道和輔助下水道,輔助下水道是一種比較小的下水管道。通常情況下,如果路面上有一條小街道,相對應的地下就會鋪設一條輔助下水管道。例如,香榭麗舍大街兩旁就分別有兩條輔助下水管道。
巴黎下水道如今總長達2500公里,相當于巴黎和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之間的直線距離。但“流水不腐”,巴黎的下水道里幾乎沒有異味,每天有約400名工作人員在維護管道的正常運行。這些工作人員各司其職,有一支隊伍專門檢修管道,另一支負責監控下水道狀況,文章開頭提到的“緊急小組”則負責尋找失物。
這個小組找回失物的幾率很高,接近80%。有時候,他們還會在管道中找到烏龜。
下水道里還住著大約400萬只老鼠,它們能吃下自己體重兩倍的垃圾,扮演著下水道“清道夫”的角色。1984年,“緊急小組”曾在下水道找到一條83厘米長的鱷魚,這條鱷魚當時靠吃老鼠,在下水道中撐了3個月。它如今已長到3米長了。
但這些巨大的管道內光線很暗,出于安全考慮,里面沒安電力照明系統,工作人員必須靠頭頂安全帽前方的探照燈前進。
為了幫助公民更好地了解巴黎下水道系統的設計和歷史,巴黎市政府在下水道中建了“巴黎下水道博物館”。該博物館除了重大節日外,平時都對公眾開放,一位成人的門票價格是4.3歐元。6至16歲的孩子、巴黎市民、法國軍人、法國學生,門票價格是3.5歐元。若是10人以上集體參觀,也可享受3.5歐元的優惠,另有免費的導游服務。另外,6歲以下的兒童和失業者門票免費。
第一條下水道誕生于1370年
巴黎的下水道網絡今天如此輝煌,但它也曾有不堪的過去。在最早的時候,巴黎只有8000位居民,當時的城市包括西岱島和塞納河西邊的5個區。當時,居民直接把生活污水排到塞納河或支流中。3~4世紀,高盧羅馬人修建了水渠,把水流運到公共浴室和公共噴泉等場所。今天,我們在巴黎的中世紀國家博物館中,還可以看到這些設計。當時,巴黎還沒鋪設下水管道,污水被隨意潑在地面上,不過因為當時人口不多,所以并未造成污染。
進入中世紀時期,巴黎人口迅速增加,市區面積也逐漸擴大。巴黎的水渠和噴泉由基督教會負責修建,到了12世紀末期,巴黎新建了兩條新水渠。它們是“圣日耳曼德派水渠”和“美麗城水渠”。這些水渠為很多公共噴泉提供水源,當時巴黎有18個噴泉,它們中只有一個位于塞納河的左岸。不過,當時因為缺少排污系統,公共衛生狀況堪憂。
1348年,“黑死病(鼠疫)”襲擊歐洲,巴黎也未能幸免。當時,巴黎的街道上堆滿垃圾,空氣中彌漫著腐爛的氣味。1370年,法國國王查理五世命令一位名叫雨果·奧布赫的人修建巴黎的第一條下水道,這條下水道貫穿巴黎的蒙馬特大街。
16世紀初的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污水處理系統改善不大,為了有效應對衛生狀況的惡化,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在所有市區建筑下都挖糞坑,然后由一個機構負責清理這些糞坑,把糞便運到城外。
到路易十三末期,巴黎已建成了24條下水管道,體積較大的下水管道是從路易十四時期開始修建的。到路易十六末期,巴黎市的人口從20萬增至60萬,巴黎的下水管道已長達26公里。雖然下水道網絡不斷擴張,但污水還是被倒入塞納河中,當時巴黎的街道很臟,飲用水的質量很差。
巴黎公社戰士在下水道里運大炮
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以后,巴黎建設下水管道的節奏明顯加快,在1/4個世紀里建了30公里的下水管道。不過,在衛生防疫方面,巴黎還欠缺不少,需要一項大工程來徹底改變這一切。
1854年,在拿破侖三世的支持下,巴黎市長奧斯曼和巴黎供水局局長貝爾格朗開始上馬一項超大工程,以改善巴黎的公共衛生系統,消除瘟疫,并滿足巴黎市的工業用水和市民用水需要,該工程直到1924年才全部竣工。
奧斯曼的巴黎改造計劃如此宏大,以致今天巴黎市區的面貌,大多在奧斯曼改造后(1858年左右)就已定型。
英國學者科林·瓊斯的《巴黎城市史》一書,將法蘭西第二帝國(1851~1870)時期對巴黎中心區的改造稱為“奧斯曼主義”,其中包括興建大規模的地下污水處理系統。當時,正在領導意大利統一運動的加富爾說,奧斯曼的巴黎改造工程,是同時與疾病和革命戰斗。奧斯曼使得巴黎的市區面積和街道里程都增加1倍,而地下管道長度則擴大了5倍。
巴黎市政府1855年1月22日正式采納貝爾格朗的下水道設計方案。到1878年,貝爾格朗和他的工人們修建了600公里長的下水道。
貝爾格朗的工程設計靈感來自古羅馬城的下水道。他根據“水往低處流”的特性,依照巴黎西北低的地勢,來設計下水管道的走向。對少數地勢比較復雜的地區,則用水泵把污水抽到下水管道里,把市區污水全部排出城外。
為了確保巴黎市的供水,貝爾格朗決定建兩個獨立的下水管道網絡系統。一個系統為可飲用水,旨在解決巴黎市民的用水需要。另一個系統為非飲用水,水來自塞納河。貝爾格朗設計的管道有4.4米高,5.6米寬,刷新了當時的世界紀錄。身高1.80米以下的參觀者可在管道中自由行走。巴黎公社時期,革命戰士甚至在下水道中運大炮!貝爾格朗還在管道中設了一些機械裝置,如閥門和過濾槽等。
當水太多時,管道中的水流收集器會不分晝夜地收集水流,污水則經巴黎郊區的污水處理廠凈化后,重新流入塞納河。
現在,巴黎清理下水道的技術還和19世紀一樣,被稱為“水流驅逐效應”,工作人員會先把一段下水管道密封起來,然后往里灌滿水,當水多到一定程度時,再打開一個門閥,讓水往下一段管道流動。水流中的垃圾就會落在管道的底部,并被處理成沙粒狀,藍色的大卡車會把這些垃圾運走。這種垃圾每年有近1萬立方米,可以用在巴黎的一些建筑工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