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引毗工程”,從毗河天皇堰“借水”入城;實施清白江引水工程,引水入城區南四支,增加主城區用水水源,為西蜀桂園濕地、桂湖寶光4A文化旅游景區、翠微湖提供水源支撐……記者昨日獲悉,今年,新都區擬投資7億多元實施11個重點水系生態建設工程,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以“借水還水”的方式,引毗河水、清白江水入城,提升區域生態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著力推進“宜人新區”建設。
“實現水源突破”
通過三大引水工程“借水還水”
“全域水系生態建設,水體搞活是關鍵。今年工作的重點是通過‘借水還水’,從引水工程入手,實現水源上的突破。”新都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將以毗河、清白江、東風渠三大引水工程為核心,引水入城,開展全域水生態規劃。
據介紹,“借水還水”就是在水量充裕的水系段,結合城市景觀需求,開掘新的水系,引入需要水面的區域,使用完畢后進行一定的凈化處理,并回到原有水系,保證水量不變的前提下實現水的高效利用。
其中,利用“引毗工程”契機,從毗河天皇堰“借水”入城。工程分兩期完成,第一期是對天皇堰綜合治理1公里,修建閘、溢流壩引水入蟆水河,同時對蟆水河實施截污。第二期即從天皇堰引水至老錦水河到柏水河輸入城區飲馬河。“通過這一工程最終將改善河道沿線,解決北部商城、主城區生態環境用水短缺問題。”
清白江引水工程是對楊柳堰4.5公里進行淘淤、排污口治理等,引水入城區南四支,增加主城區用水水源,為西蜀桂園濕地、桂湖寶光4A文化旅游景區、翠微湖提供水源支撐。
而在大豐街辦,將通過東風渠總干引水工程,從東風渠總干張家橋電站以上引水入九道堰支渠,同時從東風渠總干鐵路村、黃花村處引水入大豐南豐中央公園。這將解決大豐場鎮生態環境用水,以及下游三河街辦的環境用水,為大豐街辦九道堰內湖提供水源支撐,建設環城濕地。
“四大生態帶”
實現全域水生態體系建設
“三大引水工程通過引水入城,主要解決區內重點區域的生態河流用水。”新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依托現有生態資源,結合規劃建設項目,逐步形成湖泊、濕地、綠地有機結合的生態系統和城市環境,讓全區的水“活”起來。
據悉,雖然新都區河流眾多,依稀保存了“三江十四河”的自然水系格局,但隨著社會環境變遷出現了令人尷尬的現狀:河流大多河道功能單一、生態防護薄弱,存在無法兼顧灌溉、防洪和景觀功能,以及自然及近自然型水系被人工溝渠替代,農業灌溉功能加強,生態功能減弱等問題。
“在摸清了新都水系自然生成規律及生態環境特征的基礎上,我們結合新都各級城鎮及建設功能區發展態勢,通過復原水系原生態格局,維育水系自然生態結構的途徑,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環境,集約利用水資源,展示水文化。”新都區規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據悉,圍繞全域水生態規劃,新都將通過引水和水系治理工程進行四大板塊水生態體系建設,建成新農村現代農業發展旅游觀光生態帶、“北改”現代新城市生活旅游生態帶、現代商貿服務旅游度假生態帶、環城濕地生態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