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的垃圾溝經過改造,種上蘆葦,既能處理村里的生活污水,又給村中添了一景,這是記者昨天(29日)在分別位于平谷區和通州區的兩個京郊農村生活污水景觀化處理項目試點看到的。據悉,這一項目如果在京郊農村推開,將大大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和用水再生利用率。
在平谷區金海湖鎮向陽村試點,記者看到,村邊兩個葦塘中的蘆葦隨風搖曳,幾名村民悠閑地在葦塘邊散步。“這兩個葦塘就是新的污水景觀化處理項目,一天能處理15噸生活污水,每噸水處理費才5分錢,而全村116戶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才不過10噸,村里完全能負擔,不用村民掏錢。”金海湖鎮黨委書記唐慶育坦言,當地也曾投資八九十萬元,在村里修建了幾個小型污水處理廠,但運行費用高,村里不愛用。向陽村被選為農村污水景觀化處理項目試點后,把村里一條廢垃圾溝改造成景觀化污水處理系統,借助地勢,村里各家的污水順著管道就能流到污水處理坑中。這套設施只用了一個小泵機,運行費用低,效果明顯。在通州金福藝農農業園試點,經過葦塘污水處理設施的凈化,餐廳排出的污水清澈了、沒味兒了。污水處理專家從出水口打上來一瓶水,和普通礦泉水一比,用肉眼很難分辨出來。
“這些蘆葦可不只是景觀裝飾,而是能直接凈化污水。”據負責該項目的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負責人介紹,這套系統綜合利用了生物、物理、化學三重協同作用,通過過濾、吸附、植物吸收等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是目前國際上應用極為廣泛、成熟的污水凈化方法。
市環保局污水管理處處長趙興利認為,這套系統處理后的污水完全可以納入到農村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中,以緩解京郊缺水的問題。據統計,本市現有鄉鎮污水處理廠56家、村級污水處理廠800多家,但大部分采用傳統工廠化工藝,一噸污水處理費用超過一元,且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操作,導致這些污水處理廠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到“十一五”末,本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才30%多,已成為影響本市循環、節約用水的掣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