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紛紛轉載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工業園區多家企業集中排污形成大片“污水湖”、給周邊農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的事件,引起廣大網民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來到事發地的托克托縣采訪調查此事,發現制造污染事件是以知名制藥大廠——石藥集團中潤制藥(內蒙古)有限公司為主的幾家制藥企業。目前,當地縣委、縣政府已責令石藥中潤廠停產整改。但,“污水湖”何時能徹底根除依然前景不明。
企業大量排污引發網民熱議
據網絡上轉載,托克托縣工業園區多家企業集中排污,在托克托縣五什家鎮官地營村、樹林村等地形成大片的“污水湖”。“污水湖”數米高的土壩后,一股惡臭撲面而來。土壩里盛滿了紅褐色的“湖”水,土壩上看不出有任何防滲漏的設施。“湖”邊不僅樹木死亡,土地無法耕種,就連部分村莊的飲用水源也已遭到污染。而且,當地解放初期挖的黃河灌渠現在常年流存著污水。
網友“直走的牧民”說,一些地方為求政績盲目引進項目,污染土地、水源殃及當地群眾,與執政為民宗旨格格不入。
網友“w_zy1603”說:十年前托克托就是這樣了,有檢查時就停兩天。一直臭氣熏天,離很遠都能聞到。我十年前去出差就這樣,現在還這樣。
不少網民指出,中央三令五申,發展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福祉,不能再以犧牲人民的健康與幸福為代價來追求GDP,但為什么現今依舊有些地方的做法與之相悖呢?很多網民建議,當地政府應該把污染治理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關閉污染藥廠,盡快治理“污水湖”,恢復生態,還人們世代賴以生存的土地、水源和空氣的清潔。
污染問題由來已久 從未得到徹底解決
托克托工業園區是內蒙古重點工業園區,2003年開發至今,已經形成了電力、生物制藥、冶金、化工四類產業,其中生物制藥產業已成為一個主要的產業集群,共有10家企業。
記者調查發現,事實上,托克托工業園區企業污染的問題由來已久,從2006年開始就有不少媒體曾多次進行過監督報道。
雖然輿論監督曾促使當地政府對托克托工業園區排污進行了一系列整治,但該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記者在當地了解到的一個事實是:媒體一曝光,企業就停產整頓一段時間避避風頭,過一段時間污水排放依舊。
記者了解到,在各企業和園區的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前,石藥中潤公司等企業的污水采取挖池存儲,自然氧化凈化辦法,大量污水儲存在樹林村等地的鹽堿地,形成三個大面積氧化塘——即網絡上所傳的“污水湖”。污水處理廠上馬后,計劃將這些污水實行“冬儲夏灌”,用于林間澆灌。但實際上,因生物制藥企業的排水量較大,且一些藥廠的部分廢水處理難度較大,而企業的一級污水處理廠和園區的二級污水處理廠都采用生化處理法,因此難以起到“第二防線”的作用,仍然不能保證企業污水完全達標排放。
1月9日,記者在樹林村隨機采訪的幾位村民都對污水問題深惡痛絕。村民苗二仁說,村里水井被污染不能用了,2009年,園區從別的村引來自來水。“這污水把村民害慘了,村里得腿疼病的多了,我家去年還有三只羊不明原因落胎。”
縣政府責令藥廠停產 徹底治污能否實現有待觀察
對于“污水湖”污染問題,記者在采訪了托克托縣有關部門了解到,托克托縣委、縣政府已經組織有關部門、專家召開緊急會議,針對環保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大力度的整治。
托克托縣代縣長杜延峰說,縣里已責令石藥中潤公司立即停產整改,直到長期穩定達標為止;對園區內所有的涉水企業進行全面深入的檢查,發現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立即停產;對園區二級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進行全天候的密切監控,確保二級處理達標排放;對氧化塘存放的污水進行安全防控,確保不出現污染事故。
據托克托工業園區副主任肖文偉介紹,托克托縣2005年引進大型制藥企業時沒嚴格執行“三同時”(即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投產使用),2006年后,各廠和園區才開始逐步開始建立一二級污水處理廠。
杜延峰表示,新一屆縣委政府態度鮮明,決不因追求工業和地方經濟發展而忽略環境保護和民生安全。在治理污染的同時,2011年全縣已大力實施農村人畜安全飲水工程,解決多年來地下水質超標的問題。截至目前,縣城和近90%的自然村都解決了安全飲水問題,另外10%的農村也要在今年內徹底解決。
對于托克托縣“污水湖”事件的進一步進展,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將繼續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