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川復原工程絕對是一個奇跡。小圖為復原前的清溪川被覆蓋修建了4車道高架橋。
在全世界城市中,有半數以上依河而筑。在某種意義上,河流孕育了城市。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猛發展,作為城市賴以生存的母親河,卻成為城市的排污管道,遭到日益嚴重的污染。嚴酷的事實,終于喚醒了公眾的環保意識。世界各國對污染嚴重的城市河流進行防治,并取得顯著成效。在我國的一些城市,河流的治理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國外的經驗將帶給我們許多啟迪。
就城市河流治理來說,韓國首爾的清溪川復原工程絕對是一個奇跡。穿越首爾的清溪川曾經是一條匯集城市污水的地下"臭水溝",2005年9月,耗資巨大的"復原工程"終于讓這條古老的河流死而復生。如今,清溪川成為首爾的一張城市名片。
因污染一度被高架橋覆蓋
從1958年5月起歷時3年半,清溪川被用鋼筋水泥覆蓋住了。1971年8月,在昔日的清溪川上又修建了4車道高架橋,作為"現代化"象征,一度曾被引以為豪。至此,清溪川作為開放性城市河流的歷史結束了,而新的被覆蓋作為道路的清溪川時代來臨。
但是,高架橋橫跨城市中心,使歷史古城的風韻蕩然無存;汽車噪音、尾氣污染日益嚴重,讓人望而卻步。
歷時26個月總投資39億韓元
2002年7月,時任首爾市長的李明博決定啟動"清溪川復原工程"。2003年7月,工程正式啟動,決心以此恢復城市環境生態和古城歷史風貌,建設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文化都市"。
2005年9月,歷時26個月、總投資39億韓元的"清溪川復原工程"全面竣工。干涸數十年、淪為地下暗溝的清溪川終于恢復了"清溪"的本貌。
復原后的清溪川河水清澈。
隔離污水,保證水質的清潔
"清溪川復原工程"的實施首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難題就是交通疏導問題。
清溪川工程開始以前,很多首爾市民和民間利益團體都認為拆除高架橋將會使首爾市中心原本就擁堵不堪的交通狀況更加糟糕。為此,政府采取了相應的交通疏導以及限制措施,為市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條件,倡導原來習慣自駕車出行的首爾市民乘公交出行。因此,工程完工后雖曾經一度出現過交通混亂的現象,但在短時間內就消失了,原來人們擔心的交通災難并沒有發生。
在拆除了覆蓋在清溪川水體上的路面結構以及路上的高架橋后,面臨的是水體復原的問題。由于清溪川被覆蓋在地下以后承載著排污的功能,因此為了保證水質的清潔,防止復原的水體重新被污染,建設了新的獨立的污水系統,對原來流入清溪川的生活污水進行隔離處理。
此外,還要解決水源的問題,沒有水源,清溪川將常年處于干涸狀態,但是如果全面恢復歷史上的天然水系,由于涉及區域過大和造價過高,實施的可能性不大。
為了保證清溪川一年四季流水不斷,最終采用三種方式向清溪川河道提供水源。主要的方式是抽取經處理的漢江水,另一種方式是取地下水和雨水,由專門設立的水處理廠提供。第三種方式是中水利用,但只作為應急條件下的供水方式。
李明博治理清溪川有方,其在清溪川"洗腳"的照片曾登上美國《時代周刊》。
帶來巨大的綜合效益
復原清溪川給首爾帶來了巨大的綜合效益,其中最令人驚嘆的是自然生態恢復。
復原前,清溪川下游地區的動植物僅有98種,許多物種早已絕跡,但在復原后,這里的物種迅速上升為314種。其中清溪川水中和兩岸能觀察到的鳥類即達32種,還有魚類15種、植物156種,形成了新的自然生態系統。
高架橋拆除后,進入市中心的汽車流量減少了2.3%,利用公共交通手段的人口增加5.7%,加之在河兩岸植樹種草,構建綠化帶,清溪川流域的空氣、噪音污染程度明顯下降。
問題:日常維護費用較高
由于河水流淌,機動車減少,高架橋拆除減少了水泥地面熱輻射,并形成自然風道,清溪川流域夏季平均氣溫下降10%~13%。炎熱的夏季中午,這里的氣溫比市內其他地區要低3到5攝氏度。
不過,由于"清溪川復原工程"本身是一項政治導向的景觀工程,工期僅為兩年零3個月,不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從工程開始到結束一直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存在。
比如說,日常維護方面的問題。由于清溪川80%的水均由漢江抽取而來,是人造的自然景觀,需要經常性的人工維護,因此開支較高。(趙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