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9 德國家庭雨水收
集和回用系統示意圖 圖10 德國“灰水”
水平衡示意圖
德國在公共建筑領域,雨水的回收利用也較為普遍,柏林著名的波茨坦廣場索尼中心(Sony-Center,Potsdamer Platz, Berlin)屋頂面積為5000m2,設置有900m3體積大小的雨水儲水罐,所收集的雨水用于建筑物內的沖廁,并用于周邊綠化的澆灌以及消防儲水,可節約大量的自來水資源。
2.2.3透水路面
為實現土壤對雨水的直接消納,德國在降低路面硬化率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通過建設透水性路面(pervious pavement)、設立植被滲雨區(grass dump)以及加裝地下的雨水滯留裝置實現。在易積水地區,進一步通過滲透沼澤(infiltration swale)和溝渠滲透(subsurface ditch in)的形式強化滲透效果。
在城市道路整體的排水解決方案方面,漢堡市(Hamburg)已有較為成熟的案例,主要利用道路面進行生態調蓄收集,如圖11所示。2015年5月15日漢堡市遭遇強降雨,以該道路為例,道路雨水通過坡降快速匯集于中央的生態調蓄系統,有效減少了路面積水狀況,也緩解了排水系統的洪峰壓力。

圖11 利用道路面進行生態調蓄收集(漢堡市)
2.2.3雨水深度處理
由于存在坡降和海拔差異,城市中難免會存在洼地等易于積水的地區。德國越來越多地將土壤滲透作為雨水深度處理的一種方式,并主要應用于具有較大空間條件的城市邊緣地區或農村地區。
這些用于土壤滲透的場所在旱季時為下沉式公共綠地,降雨時通過周邊坡降的設計,雨水自然匯集,起到短時儲水的效果,雨水通過土壤向地下滲透,同時對雨水起到凈化和過濾效果。在德國常見的合流制和分流制系統中,土壤滲透作為雨水深度處理的案例,普遍應用于合流制改善溢流雨水水質,和分流制處理路面被污染雨水。
3結論
城市排水的發展是一個各專業配合協調發展的過程,需要與城市發展相關的專家協作努力,包括污水廠設計師、城市規劃師和交通道路規劃師等等。其中消除內澇隱患為首要任務,在此基礎上實現對雨水資源的回收利用,是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目標,其中所涉及的宏觀政策制訂、整體總體規劃、技術優化和應用,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德國在城市排水系統改革發展過程中所做的一些工作,以及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面取得的一些經驗,可作為參考,供中國海綿城市工作者們學習和了解。
Max Dohmann教授
歷任亞琛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國際水質協會和國際水協會執行理事、德國DWA協會主任、德國聯邦環境咨詢委員會顧問等職務,曾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統特別頒發的“一級功勛十字勛章”,現兼任上海市住房與城鄉建設和管理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海外委員、《凈水技術》雜志社編委等。
在眾多媒體的報道中,德國排水系統一直被作為“城市的良心”被廣為傳頌。然而德國在降低內澇風險方面也曾經歷過很多彎路,通過反復實踐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內澇防治和雨水綜合利用為指導的改良型排水體系。其應用經驗和技術成果,對正在摸索中的中國“海綿城市”建設有較好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