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之小,用一組簡單的數字即可一目了然:新加坡面積近700平方公里,人口約450萬。南京總面積6582平方公里,人口760萬,也就是說,新加坡面積僅相當于十分之一個南京,不及高淳、浦口、江寧、六合、溧水中的任何一個。
以新加坡之小,能做出多少大事,值得探究的東西不少。6月22日到27日,應新加坡公用事業局之邀,本報記者參加了2009年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活動,從“水”的角度見識了一番這個彈丸小國的大謀略。
強烈的憂患意識:“水安全”成為國家戰略,制定“四大水喉”長期水供策略,確保450萬人用水無虞
水資源是關乎國家存亡的問題,對于依靠馬來西亞供水的新加坡來說,更是如此。
如今,在新加坡,打開水龍頭,流出來的水可能來自4個方面:國內雨收集、進口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但多年前并非如此。
新加坡雖然降雨充沛,但因為土地面積有限,無法貯存雨水,因此水資源缺乏。新加坡曾于1961年和1962年與馬來西亞簽署了兩份長期水供協定,2011年和2061年分別到期。兩國曾經協商討論延長水供的可能性,但談判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進展。新加坡人深切感到,在“水”這個關乎自身生存的資源問題上,減少對馬來西亞的依賴,提高自給自足能力非常迫切,“水安全”成為國家戰略。
在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工作了26年的供水署署長陳玉仁,清楚地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缺水,大家提著水桶、臉盆到街上公共水龍頭排隊接水的情形。他告訴本報記者,李光耀曾說過,所有的政策都要服從于水的政策,為此,新加坡開始謀劃“維持可持續性的水供”新策略,以提高2011年以后供水的可靠性和自給自足能力。2002年,新加坡擬定了國家“四大水喉”長期水供的策略,確保水供多元化,這就是上文提到的水的四種來源——國內集水區的水源(雨水收集)、進口水、新生水、海水淡化。
集水區水源,是新加坡的“本土水源”,目前新加坡已擁有17個蓄水池和一個暴雨收集池系統,面積占該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新生水,是一種由生活污水凈化而來的等級極高的水,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的標準,可安全飲用,目前新生水占新加坡總蓄水量的20%,明年第五個新生水廠全面竣工時,將占到30%;海水淡化,目前可滿足全國10%用水量的需求。
——一個是拜上天所賜,一個是向國外買水,還有兩個是通過高科技獲得潔凈水,圍繞“水安全”謀劃的這“四大水喉”,稱得上是一體化的水源體系,讓被列為“水資源緊張”國家之一的新加坡解除了“用水之憂”。
高科技、大投入、前瞻性:多項水資源基礎設施工程領先世界
解決水源問題,新加坡不僅有高起點、長遠性的謀劃和理念,在水資源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上也是頻出大手筆。
以“四大水喉”第一來源雨水收集區為例,新加坡明確規定,在做土地規劃時,都要規劃集水區。去年11月建成的新加坡濱海堤壩,被稱為全球五大供水工程之一,也是新加坡首個坐落在中央商業區的蓄水池。濱海蓄水池海水淡水化工程在今年4月已正式展開,預計明年完工,屆時,濱海蓄水池將能供應新加坡10%的用水。
新加坡最出名的水源,還是“新生水”。這是一種回收水,是以先進的膜技術與紫外線消毒,將經過二級處理的生活污水(新加坡一律叫“用后水”)進一步凈化而生產的。在新加坡期間,記者在會展中心和不少水處理廠看到很多包裝上標明“新生水”的瓶裝水,還喝了,感覺能夠接受。“新生水”是2002年新加坡研發出來的,2003年開始推廣使用。不過,現在“新生水”并沒有直接進入家庭,目前新加坡已有的4個“新生水”廠生產的“新生水”主要供工商業用,還有約占全國每天用水量1%的“新生水”進入蓄水池,與蓄水池的水源混合后,經水廠加工后再進入家庭。
2005年9月,投資2億元新幣的新泉海水淡化廠啟用,新加坡扭開了她的第四個水喉。該廠是公用事業局第一項與私人企業凱發集團合作的項目,每天可以生產13萬6千立方米的淡水,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薄膜科技海水淡化廠之一,也是新加坡第一家海水淡化廠,可滿足全國10%用水量的需求。該廠獲2006年全球水務獎最佳海水淡化廠獎,被評價為“挑戰了海水淡化價格昂貴的國際觀念,也是份輝煌的工程”。
這次在新加坡看到的最大手筆工程是“深隧道陰溝系統”工程。這項工程可謂新加坡人未雨綢繆的典范。公用事業局負責該工程的副署長楊裕才介紹,深隧道陰溝系統是一個地下超級干線,將生活污水導入一個終端廢水凈化廠,然后將處理過的水排進海里或凈化成新生水,目的是解決這個國家未來100年的污水處理需求。該工程正在新加坡地底建設一個四通八達的污水輸送網絡,一期工程總投資36億新幣,包括興建48公里深入地下10至55米的銜接污水管,把水供回收廠與周圍的污水管銜接起來。6月23日,一期工程的核心工程、也即這個系統的終端工程——樟宜供水回收廠投產使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出席了投產開幕儀式。
樟宜水廠的投資方是新加坡最大的水處理公司勝科集團,而該集團在中國的第一項投資就在南京化工園。如今,勝科在南京化工園有兩家企業,為化工園部分大企業處理污水,并提供水源。
在新加坡,記者還參觀了遠離新加坡本島的實馬高島,很難想像這里是新加坡唯一的垃圾填埋場。小島上綠樹蔥郁,生長著很多罕見的植物,還吸引來大量稀有動物。站在海邊,陪同人員告訴記者,這附近前兩天有人看到了粉紅色的海豚,記者親眼看到堤壩上有六七十厘米長的蜥蜴在爬行。當然,最重要的是,新加坡450萬人口每天產生的全部垃圾都堆到這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來到這里的垃圾,都是焚燒過的垃圾。工作人員說,這個垃圾填埋場是世界上第一座從海域發展出來的“岸外垃圾埋置場”,1995年開建,1999年建成,投資6.1億新幣,填埋場建于實馬高島與錫京島兩個島嶼之間的海域,一條長達7公里的堤岸圍墻將兩個島嶼之間的海域圍繞起來,再把這片海域分為11個隔間的海灣,這些隔間就是填埋垃圾的地方,用的時候把其中的海水抽干。堤岸圍墻鋪有不滲透隔膜和海粘土,以確保垃圾瀝液或有害物質不會滲透外泄。把這11個隔間用垃圾填滿,要到2030年。如今,這里已然成為生物的天堂。
不一樣的理念:判斷水的好壞,不憑“歷史”而憑水質
“不應該根據水的歷史來判斷水的好壞,而應該憑水的品質”——在新加坡一家企業參觀時看到的這句話,從一個側面讓記者觸摸到新加坡人對于“水”的認識。
在新加坡,沒有“污水”這一說法,他們統一稱為“用后水”,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官員在安排記者采訪時,還不忘囑咐在寫報道時千萬要用“用后水”這一概念。就像那句話所說,水的“歷史”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水的“品質”好。
在參加水資源周活動期間,記者在各種相關的雜志、資料、音像資料中,隨處可以看到這幾個字——“全民水源節省、珍惜、享用”。正是因為對水有了這樣的認識,新加坡人在廣開“水源”的同時,特別注重節約用水、清潔水源、善用與享用水源。
6月23日,記者遇到了正在新達城新加坡國際會議與展覽中心水資源周會議現場上忙碌的新加坡理工學院3年級學生鄧光永,他的身份是“學生水義工”。“我媽媽從我很小的時候起就把洗衣水留下,用來沖馬桶”,他告訴記者,今年他向公用事業局申請當9個月的“水義工”,過去幾個月中,相當一段時間每天跟著公用事業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敲門,把紐扣一樣大小的節水設施送到家庭,說服他們免費裝上,一般一天要跑70家,其中有三四十家會安裝,同時還會送上“省水七大帖士”等宣傳單。這樣的“學生水義工”以及其他類型的“水義工”,在新加坡還有很多。
為了鼓勵居民節約用水,新加坡啟動了“每天挑戰10升計劃”。比如,號召市民在沖涼、洗手洗臉時,抹沐浴液時把水關掉等;對工商企業,有專人監督用水情況,如果某個月超出日常很多,就會通知企業進行檢查,看是否有漏水或浪費現象。
對于“水”,新加坡人認為僅僅節約還遠遠不夠,還要保持集水區和水道的干凈,鼓勵國人更親近寶貴的水源,更加懂得欣賞及珍惜它。為此,公用事業局2006年4月啟動了“ABC計劃”,翻譯成中文就是“活躍、美麗、干凈”水源計劃,規劃了超過20個工程項目,在2011前完成,要把遍布全島的排水溝、水道和蓄水池,轉化為美麗而干凈的溪流、河流和湖泊,再把這些溪流、河流和湖泊與公園和花園結合起來,以往只是用來防范水患和儲水的這些基礎設施資產,正在改頭換面成為公眾休閑的好去處。
把水運做成國家品牌: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李光耀水源榮譽大獎正在制造“水世界的全球影響”
今年的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中國去了超過百人規模的代表團,水利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包括南京、昆明、沈陽等在內的多個城市、企業、研究機構參加了水資源周的相關活動。記者在活動之一“中國商務論壇”上,遇到了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包洪新,他作了《南京水務的現狀和商機》的主題發言。活動結束后,他告訴記者,這次來新加坡感受很深,一是感受到新加坡先進的水源管理理念,二是一體化的水資源管理,三是新加坡擁有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設備,以此提供優質、安全、可持續的水源保障,“這個城市把水運做成一個品牌,建立了一個很大的平臺”。
的確,圍繞“水”這一戰略性資源,新加坡不僅在理念設計、管理體系、技術研發上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格局,還運作出一個大的水平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的水源大獎。#p#分頁標題#e#
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是水務解決方案的國際平臺,水務界的決策人、業界領袖、專家、從業人員濟濟一堂,應對挑戰、展示技術、發掘機會,并且慶祝全世界水務界的成就。2008年舉辦第一屆時,吸引了79個國家超過8500人參加,并達成交易3.67億新幣。今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背景下,水資源周的規模不僅沒有受到影響,還進一步擴大,圍繞今年的主題——供水基礎設施和技術,共有來自85個國家的1萬人參加各類會議、論壇、展覽和活動,達成交易22億新幣,是去年的6倍。
李光耀水源榮譽大獎,目前也已成為國際性水務大獎,表彰在解決環球水資源問題方面有杰出貢獻的人士或組織,得獎人將獲30萬新元獎金及金獎章。該獎項去年得主為加拿大研究員兼科技企業家安德魯·班奈戴克博士,他的技術,讓全球無法取得清潔水源的11億人口得以享有承擔得起的水供處理過程,“當我開始推動低壓隔膜計劃時,每個人都以為我瘋了。”不過,經過15年的努力,他終于實現夢想。
今年的大獎則由荷蘭的卡茨·萊廷格教授獲得,他以突破性的環保厭氧用后水處理技術方案贏得該項大獎。這項技術不但在凈化工業用后水方面極具成本效益,還能同時制造再生能源、肥料和土壤調理劑。不僅如此,為了讓全世界都能使用該項技術,萊廷格教授沒有為這項技術申請任何專利。李光耀水源榮譽大獎的頒獎儀式已成為國際水務界的一項盛事,去年由李光耀親自頒獎,今年的頒獎儀式則在新加坡總統府舉行,由新加坡總統納丹頒獎,吸引了全球水務界的眼球。
據世界銀行報道,全球有將近80%的國家正面臨由于水資源短缺造成的經濟與健康的威脅。“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可能是人類的眼淚”,當人們面對水資源的短缺而憂心忡忡時,先天不足、地小缺水的新加坡,卻能化局限性劣勢為巨大優勢,的確給人啟迪,也帶來鼓舞。